耐得住寂寞 守得了清贫——第三军医大学全军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卞修武
  在大多数人眼里,病理科是医院里一个辅助科室,是给临床科室服务的。而病理学专家卞修武却偏偏在这个领域不懈耕耘,并获得丰硕成果:2012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卞修武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8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递令,给卞修武等人记二等功;2014年10月29日,卞修武被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授予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什么样的人生理念支撑着卞修武奋斗至今?他眼中的病理学又是怎样的?
 
  不悔的人生选择
  卞修武,身兼数职、荣誉很多——第三军医大学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医院病理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中心)主任、西南癌症中心主任、肿瘤免疫病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全军病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原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拥有诸多成就的卞修武,为人却十分谦虚有礼、温文尔雅。谈到自己步入病理学领域的机缘。卞修武坦诚,之所以选择病理学,是源于自己对病理学的极大兴趣和对病理学独特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本科实习时,他所待过的临床科室都曾对他抛出橄榄枝。外科教授认为他心灵手巧,特别适合从事外科;内科教授认为他出诊时询问病情非常细致,书写的病例全面有序,特别适合在内科工作;妇产科的教授觉得他手术动作麻利,也认为他是妇产科的可造之材。“不过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病理学。病理学博大精深,其中待研究、待开发的未知领域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是我不悔的人生选择。”卞修武说。
  从此,卞修武在病理学医、教、研一线一干就是近30年。“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本身又是临床学科的一部分,病理医师结合病人临床表现,通过显微镜和分子检测对标本进行最后诊断。再由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没有这样的最后病理诊断,疾病无法得到正确的治疗。病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从事病理学研究和教学,这又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卞修武说。
  军队病理学科走出自己的特色
  卞修武说:“军队医院的病理学科创立较早,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我本人所在的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科,它源于由晏良遂等老一辈病理学家1942年创立的中正医学院病理学系,1978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4年成为军队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0年由基础医学部病理学教研室与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病理科合并组建为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研究所。同年获批为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全军病理学重点实验室、肿瘤免疫病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临床病理会诊中心和质控中心。”
  另外,军队医学教育在内容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病理学科建设和方向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创伤(烧伤)病理学、防源病理学、军事作业病理学等。“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近些年,由于医疗系统各专业医师收入和受重视程度的差异,加之早前出国潮的涌现,病理学人才流失和匮乏现象相当严重。军队在人才培养和编制体系上有独特的优势,以及在国内最早开展了临床病理专业的本科生招生和培养,一定程度地保留了病理人才,成为我国病理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卞修武说。
  团结合作协同发展
  2013年11月,卞修武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卞修武的带领下,病理学分会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促进我国病理学的发展。
  分会进一步团结和联合了我国目前经常开展工作的病理学相关学术组织,包括国际病理学会(IAP)中国区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病理主任联会、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等。“我们通过学术组织号召中国病理人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再创辉煌。学术整合,职能联动,几个病理学术组织各有特色又协同发展,无论是对外进行学术交流,还是制定相关共识、指南,发出中国病理人的共同声音。”
  分会制订了以肿瘤规范化诊疗为代表的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南。分会特别注重开展对外交流,增加年会和专业学组学术活动的“国家元素”。“同时,我们还增加走出去的机会,每年约有60名我国病理医生参加美国-加拿大病理学会年会,并发起和组织“中-美联合病理研讨会,吸引大量国内外病理学者。可以说,过去我们出去参会还只是去学习,现在我们通过召开自己的年会、在国外举办联合会议,切实地传递出中国病理人的声音,展示中国病理界的成绩和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卞修武说。
  分会在每年评选颁发“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和“中国病理杰出研究奖”的基础上,对为中国病理学事业奋斗一生的健在病理学前辈们,以“中国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进行集中表彰;与兄弟病理协会共同开展了“中国病理人的足迹”的专家走访和资料收集活动,进一步弘扬老一辈的敬业、严谨、奉献精神,以激励新一代病理人,收效显著。
  专家简介
  卞修武,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是土生土长的陆军军医大学人,长期从事被称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临床医学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是我国临床病理诊断的权威专家,将我国肿瘤血管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被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和全美华人病理学会授予“杰出病理学家奖”。2017年11月28日,卞修武教授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各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被推选为国际病理学会(IAP)中国区分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转移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但百余年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环节、启动细胞和血管病理生物学特征缺乏深入认识,其在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不清。卞修武教授从1987年开始,25年磨一剑,成功揭示微血管构筑特征,率先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并阐明其发生机制。该研究成果也揭示了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提出基于“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促血管正常化的抗肿瘤治疗新思路,建立了药物研究新模型,研发出抗癌新化合物诺帝(Nordy),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为肿瘤抗血管生成个体化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肿瘤生长和转移不仅依赖于新生血管,而且依赖于微环境,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种子”与“土壤”之间内在作用机理也是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卞修武教授主持完成肿瘤干细胞领域我国首个973、863等重大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出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和复发的“种子”细胞,并阐明其内在机制,率先揭示了肿瘤“种子”与免疫微环境“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清除循环肿瘤干细胞、监测微环境免疫状态,从而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卞修武教授牵头制定《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等12项行业规范和标准,推动我国病理诊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他发起成立全国脑神经病理学组,每年承担大量来自国内外的疑难神经病理会诊工作。他带领学科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新药创制肿瘤干细胞技术平台和国家重点领域“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主编和副主编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和专著各4部。
  卞修武教授的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Nat Immunol、PNAS、Hepatology、Cancer Res、J Pathol等国际知名期刊,累计达160余篇,被Nature、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引用4000余次,主编、副主编中英文专著、教材16部,获得授权专利14件。Neurosurgery主编赞誉“这是一项完美的研究,基于该研究的策略将使病人受益”。
  卞修武教授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国家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培养的100余名研究生中23人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
 
  相关阅读:
  乳腺病理诊断的“精诚大医”
  病理学界医教研尖兵“南丁”——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主任丁彦青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病理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主任步宏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