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佩琳1927年毕业于奉天医科专门学校,留校任病理科助教。1930年至1932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攻读研究生课程,并担任助教。1932年6月至1937年6月,任湖南湘雅医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37年至1939年于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从事肝脏门静脉对内压增加的适应研究,先后发表《小肠壁间神经环肌内层的神经支配》、《涎腺混合瘤起源的探讨》等论文,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爱尔兰和英格兰病理学会会员。回国后,李佩琳先后在成都中央大学医院、昆明中正医学院、兰州汉中西北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等院校任病理学教授,1950年,担任了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为一级教授。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揭露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争的罪行,他亲自参加了病理学的鉴定工作,并在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书上签了名,以表明他正直的科学家的良知及鲜明的政治立场。在中国医科大学任职期间,他受东北卫生部的委托,长期领导并从事大骨节病的研究工作。他指导《大骨节病早期病理改变》等多项科研课题,并提出大骨节病的营养学说,对全国大骨节病的科研及防治做出了贡献。李佩琳是中国民主同盟沈阳市委员会委员,还是农工民主党沈阳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沈阳市政协副主席。
专题文章
李佩琳和西北医学院
应侯宗濂院长邀请,李佩琳于1944年10月前来西北医学院执教,被聘为
病理学教授兼主任。
上任伊始,即遇南郑地方法院10月26日向医学院寻求尸检:死者李德明经南郑法院检验明确肾囊右上部有踢伤一处,小腹有踢伤一处,头项心略偏左呈现红色,委系生前受踢伤身死。但被告张式良则具状辩称死者系忽然晕倒在地,当时请医生诊断为脑充血,经强心注射未愈身死,和外伤并不相干。李佩琳教授遂行尸检:锯颅骨、切头皮、移脑质,观察皮下、脑膜、脑质及动脉变化,排除脑动脉瘤。经详细鉴别做出结论:脑表面及脑膜无充血,至于脑内部之充血与否,因尸变之故难于决定,但无出血现象;又关于脑充血一般尸体之头顶心上有无红色改变,在本案因尸变已有过重之颜色改变,不克查寻。唯按学理及西医书籍之记载,可谓因脑充血及脑出血死者之头顶心上不应有红色。
1945年4月,南郑地方法院又求尸检:有一成童去冬“被殴伤右肩甲右脊背及右肋胁等处,致内部受伤归家医治无效延至本年本月十九日晨身死”,以定是否因外伤致死。李教授于21日详尽剖检,向法院出具结论:(1)右侧第六肋骨于后方折断,由此引起(2)右侧全部脓胸(3)右肺萎(4)右肺与胸壁贴连(5)胸右侧前方在对第七肋骨处有脓肿,此脓肿内通胸腔(6)左侧胸前方性腹膜炎已到纤维质性贴着地步。脓胸为主要致死原因,而肋骨折之折断由于外伤,实为脓胸之起因(完结)。两例尸检过程仔细认真,结论客观科学,给法院断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1945年9月14日,英国著名科学家、中英科学馆馆长、后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研究泰斗的李约瑟博士及夫人李大斐博士(Dorothy Needham,1896 1987)由曹天钦先生、邱琼云女士陪同来西北医学院进行参观交流并捐赠图书。因李佩琳教授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和留学英国的背景,遂经侯宗濂院长邀请担任李约瑟博士访问期间的接待和翻译,在西北医学院的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据1942年入学的史志超同学回忆:李教授短小精明,才智过人,不修边幅。终年一双破鞋,行时踢跶有声,烟瘾甚大。讲课时笑骂之中含有真理,诙谐之外带有积极。在西北医学院执教期间,他一直自编教材,认真备课,悉心讲座,把从英国带来的
病理切片与同学们共同分析、详细讲解。抗战胜利后随校迁往西安,有次在
病理教学中一同学不慎将两张珍贵切片中的一张弄碎,气得李教授大发雷霆。因当时社会秩序不稳,教学物资匮乏,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迫使李教授不得不离开西安,成为他和西北医学院之间的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