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诵明1
中国病理学科的开山鼻祖--徐诵明

徐诵明,字轼游,城关镇人。教育家、病理学家。出身塾师之家,15岁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受反英护路风潮影响,怀着科学救国思想,东渡日本求学,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弃学归国,任上海徐锡骥组办陆军卫生部上尉连长。次年重返日本学习。1914年入九州大学医学院,并参加郭沫若组织的“夏社”。1918年毕业后,留校研究病理学,以实验证实寄生虫病领域内血液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现象。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同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1990年百岁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诵明曾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教授、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北平大学代理校长、同济大学校长、沈阳医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卫生部医学教育处处长,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理事、第十七届常务理事、第十八届理事。九三学社社员。是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较早从事病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之一。1920年负责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称,为建立我国的病理学科、培养病理学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8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102岁。

徐诵明(1890~1991),中国老一辈的医学教育家和病理学家。几十年内曾担任多所医学院院长,并领导医学教育工作。

徐诵明1890-1991
人物生平

  1918年秋回国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教授。

  1920年,出席医学各科名词审查会议,为“病理学”名词定名。
  1926年投身北伐战争,次年任国民革命军军医处卫生科长。北伐军占领南京后,负责接收外国教会创办的鼓楼医院。
  1928年8月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次年4月主持创办该校附属医院。
  1930年应邀出席日本第八届医学大会。
  1932年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在北京市西城区开办全市第二所卫生事务署。9月被公推为国立北平大学校长。
  1934年,先后聘请进步教授范文澜、许寿棠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1937年10月出任西安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次年6月任西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抵制国民党当局解聘进步教授。
  1939年,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负责全国医学院规章制度建设、分配经费、审批出国诸事。
  1943年5月,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理事,次年2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
  1946年7月,任沈阳医学院院长。
  1948年8月,出任台湾大学校长。
  1950年夏,通过由其起草的医士教育五年计划。
  1953年,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主持出版和重版中医经典著作和俄文版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翻译英文版《论广岛原子弹爆炸及危害性》一书。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6年6月任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

专题文章

  工作态度

  徐诵明一生廉洁奉公,到晚年仍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有民族兴亡之大志,无个人享乐之奢求。他乐观大度,心胸宽广,处顺境不骄,遇逆境不馁。他起居有序,饮食有节,不嗜烟酒,晚年虽双目失明,但依然鹤发童颜。徐诵明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豁达的处世精神,使他得以身心健康,延年益寿。1989年10月20日前夕,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共同为徐诵明举办百岁庆祝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曾为徐诵明题词:一生办教育,桃李满天下。
  爱国心
  1908年,徐诵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教授。他授课视野开阔,内容充实,深受学生喜爱。1928年出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他主持创办了该校附属医院,并于次年代表中国医学界出席日本第八届医学大会,在会上作精彩发言。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正处于抗日反蒋浪潮中,中国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1935年日伪妄图分割和吞并中国领土,炮制“冀察政务委员会”,提名徐诵明为该会委员,遭到他严词拒绝。徐诵明与北平知名人士一道,满怀爱国激情,通过路透社发表宣言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华行径。那时学生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时有学生因此被捕,徐诵明全力保释北大被捕进步学生。他还先后聘请进步教授范文澜、许寿棠等到校教学。
  1937年,徐诵明在西北联大的一次开学典礼讲话中,慷慨激昂、勉励学生要研究科学,增强抗战力量。他说:“最高学府的学生如何救国?不一定非拿枪杆子到前线去,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力量也同样是救国。”学生们很受鼓舞。
  解放前夕,徐诵明拒绝了教育部长朱家骅邀请其出任台湾大学校长职务。解放后,他动员在国外的朋友、学生回归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教育情
  1944年7月,徐诵明出任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当时学校搬迁到四川南溪县的李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学校财政非常困难。徐诵明团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坚持勤俭办学,使学校规模和设施得到了发展。
  在李庄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建立起了生理馆、解剖馆,后在宜宾又建立了病理馆、药物馆、细菌学馆等。工学院也由仅剩的20多部机器发展为具备多个试验馆、实习工厂设施较完善的实习基地。学校还增设了法学院。由于当时经费少,图书来源只能向全国有关出版单位征集,许多都是私人捐赠。德国教授史图博拒绝了上海德国医学院的高薪聘请,步行40分钟路程,坚持到校给学生上课。
  徐诵明知人善任,广招人才。除聘任传统的留德人员任教外,也开始聘请薛愚等留学英、美人员任教,并选派妇产科胡志远教授、机械系张景贤等教师赴美留学。李庄时期师生同甘共苦,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得蓬蓬勃勃。
  1944年冬,抗战进入关键时期。徐诵明鼓励学生入伍。不几天,报名人数达六百余人。1945年1月,三百多名学生应征入伍。出发那天,徐诵明亲临送别,他满含热泪,直朝着远去了的载着从军学生的船只招手。嘴里自语着:“会回来的,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硕果丰
  徐诵明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病理学研究,在病理学领域的贡献令人瞩目。 1919 年秋,他受聘为北京医学专科学校病理学教授。中国病理学处于空白期,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并冲破封建迷信的忌讳尸体解剖观念,力争进行尸体解剖,积累标本。他还翻译了一批病理学专著,作为学生学习教材。随后又主持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在教学中,他融合多国诸学派之长,授课内客翔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病理学家。
  解放初期,徐诵明出任卫生部教育司司长兼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后又任人民卫生出版社首任社长,以及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他主持出版和重版多部中医经典著作和俄文版高等医学教育教材。
  徐诵明在病理学领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的病理学专家。在他百岁寿辰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的题词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人生:“一生办教育,挑李满天下”。
  1919年,徐诵明回国后曾应日本同仁会的请求,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博士的《病理学》(上、下册)译成中文。
  1992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树起了徐诵明的半身铜像。
  学术贡献
  为“病理学”名词定名。译著《病理学》、《论广岛原子弹爆炸及危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