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良遂(1909~1996),中国病理学科创始人,病理学专家。湖南浏阳人。1938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中正医学院讲师、副教授。建国后,历任重庆第七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病理解剖研究室主任、教授,四川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发现皮下型肺吸虫病。曾发现重庆地区的急性恶性嗜酸性细胞浸润症。对严重烧伤急性炎症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病灶的细胞成分以音核细胞为主。论证了乙型脑炎押炎性病变与脑血管分布密切相关等。
晏良遂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他毕生从事医学教育和病理学研究,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他治学严谨,工作细致,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培养了许多病理学人才。他研究兴趣广泛。
晏良遂教授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50余年,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中,他观察深入细致,富于洞察力,思维敏捷,锐意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进行人体及实验性山羊乙型脑炎的研究时,提出脑实质炎性病变具有沿血管分布的特点,即小血管周围浸润灶及细胞结节与树样病灶,推断细胞结节与树样病灶系小血管周围浸润灶发展而来;并论述了脑内软化灶与小血管周围浸润灶的关系。1959年发现并描述了四川、云南地区肺吸虫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后证明为斯氏并殖吸虫所致),特别是其病理变化,并命名为“皮下型肺吸虫病”。上述科研成果论坛分别发表于《中华病理学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和英文版。60年代中期,他在重庆地区首次发现一种特殊的嗜酸性细胞浸润症,描写了其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命名为“急性恶性嗜酸性细胞浸润症”。在烧伤病理研究中,他观察并提出严重烧伤患者炎症反应与一般急性炎症不同,炎性细胞均以单核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反应极其微弱。在烧伤肾脏病变的研究中,提出肾小球病变是烧伤肾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晏良遂教授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掌握英、日、德、俄四中文字,尤其精通英文。他主持编写了全军军医专业本科统用的病理解剖学等多部教材。在他长期担任病理学教学中,讲课深入浅出,内容严谨,逻辑性强,善于启发学员独立思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执教数十载,培养了大批医学生和进修生,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