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疗,检测先行 ——写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发布之时

——声明: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编者按:《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近期已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本指南基于国内临床实践数据及结合中国国情,以国内上市治疗药物及体外诊断检测试剂为导向制定,重在对分子病理检测实践的指导。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指南,阿斯利康联合91360公司邀请国内临床及病理专家就本指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本期91360智慧病理网邀请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梁智勇教授结合本指南对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的临床意义、相关基因分子检测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指南今后的更新给予了指导性意见。
梁智勇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
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CSCO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诊断病理学杂志》总编
《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
Endocrine Pathology、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编委
精准治疗,检测先行 ——写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发布之时
        恶性肿瘤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目前分别针对不同的基因如HER2、C-KIT、EGFR、PD-L1等的治疗药物有40多种,不同的基因改变其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发掘相关基因的改变,对于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近十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尤其是靶向及免疫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分子分型是非小细胞肺癌实施精准治疗的前提。
        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等组织国内临床及病理专家共同撰写了《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该指南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需要进行检测的基因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并提出指导建议。该指南从分子病理检测的临床意义、检测人群、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常用的分子病理检测方法、不同临床送检标本类型、检测策略优化、室内外质控及临床病理沟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推荐。本指南基于中国国情,给出了优化的检测策略推荐,指出检测策略应该兼顾时效性和检测基因数量,在评估患者可供检测的样本质量及适用的检测方法后,综合考虑患者就诊时间和疾病进展情况,对初测和复测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检测策略,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该指南的发布对于规范药物相关的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肿瘤精准治疗和肿瘤分子分型是肿瘤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选用合适的分子检测技术对正确评估相关基因改变至关重要。然而,分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治疗相关基因改变不断被发现,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相关研究进展,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及时对指南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等.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 50(4): 323-332.
2. Ettinger DS, Wood DE, Aisner DL,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2. 2021. J Natl Compr Canc Metw,2021,19(3):254-266.
3. 郑杰. 做好靶向病理诊断,夯实肿瘤靶向治疗的基础。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7,37(7):433-434.
CN-79201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