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信息
(背部丘疹)送检带皮组织一块,体积:1.2cmx0.8cmx0.4cm,皮面积:0.8cmx0.4cm,皮肤表面可见一灰黑色区域,面积:0.6cmx0.4cm,略微隆起,高于皮面0.1cm,对剖全埋,切缘涂墨。
图2:皮肤病变,病变主要集中在表皮及真皮浅层,呈对称性分布,呈交界痣或复合痣模式,两侧切缘及基底切缘净
图3:交界痣模式,黑素细胞在真表皮交界处成水平状巢状排列,真表皮交界可见细长、梭形,富含色素的、紧凑排列的黑素细胞
图4:梭形细胞巢局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内,细胞形态温和
图5:梭形细胞巢局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内,可见色素沉着
图6:梭形细胞巢局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内,细胞形态温和,细胞巢周有裂隙
图7:梭形细胞巢局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内,毛囊旁可见梭形细胞巢,表皮内见梭形的痣细胞巢,细胞巢周有裂隙
图8:梭形细胞巢局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内,毛囊旁可见梭形细胞巢,细胞巢周有裂隙
图9:表皮及真皮内见梭形细胞巢及色素,细胞巢周有裂隙
图10:表皮及真皮内见梭形细胞巢及色素,细胞巢周有裂隙
图11:大量梭形黑素细胞,形态均一,细胞边界不清,可见核仁
图12:梭形细胞巢及色素,细胞呈梭形,细胞边界不清,可见核仁
色素性梭形细胞痣(pigmented spindle cell nevus,PSCN;Reednevus)
色素性梭形细胞痣(pigmented spindle cell nevus,PSCN)由Richard Reed于1973年首次报道,故又称Reed痣,是一种边界清楚、色素均匀、形态规则且临床多表现为黑色斑疹或扁平丘疹的痣细胞痣。曾被视为是斯皮茨痣(Spitz痣)的色素性变异型,现认为PSCN是一种独特的色素痣。
1A:右大腿黑色类圆形斑疹,直径约3mm,边界清楚,边缘规则;
1B:左肩部黑色丘疹,形状不规则,约6mmx4mm,边界相对清楚;
1C:右面部黑色扁平丘疹,直径约5 mm,边缘不规则,色素欠均匀;
1D:左手示指远端指间关节伸侧黑色扁平丘疹,色素均匀,形态不对称,边缘不规则,最大径约6mm。
2A:中央为黑色无结构区,周围有放射状线条和伪足,可见周围小球状改变为星爆样模式;2B:黑色均质模式;
好发于青年女性,多发生于下肢。典型临床表现为小的(直径≤1cm,通常在3~6mm)、黑褐色或黑色、平坦或略隆起于皮面的类圆形扁平斑丘疹,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颜色均一,皮损好发于大腿、手臂、背部、腹部和小腿,多为单发。
PSCN在结构模式上可表现为交界痣或复合痣模式,呈高度对称性,左右两边对称,侧缘和底缘界限清楚,常累及真皮乳头层,深度较浅而均一。真皮表皮交界处见细长、梭形、富含色素、紧凑排列的黑素细胞,色素显著。黑素细胞巢上方可见裂隙,真皮内可见大量噬黑色素细胞,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梭形细胞巢呈垂直方向排列,局限于表皮和真皮乳头内,一般不形成裂隙,Kamino小体(为内陷入表皮的暗粉色基底膜带物质,在三色染色下呈蓝色或绿色,免疫组化染色为IV型胶原)常常缺如。黑素细胞形态多单一,但也可能出现多形性。黑素细胞偶可进入表皮,呈散在分布。黑素细胞在真皮浅表部位呈带状浸润,无纤维化或硬化,通常不会累及真皮网状层。有时在病变底部见成熟现象。而普通的交界痣、混合痣组织病理中痣细胞一般不呈梭形,细胞体积较Reed痣细胞小,色素不明显,其中混合痣可见明显的成熟现象,噬黑色素细胞少见。
3A:交界痣模式,角质层内可见丰富的黑素颗粒,表皮突下延,黑素细胞在真表皮交界处成水平状巢状排列(HEx30);
3B:表皮内见痣细胞巢,细胞巢周有裂隙(箭头示,HEx200)
3C:大量梭形黑素细胞,形态均一,体积较小(HEx400)
3D:表皮内多个Kamino小体(箭头示,HEx400)
3E: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浸润,呈带状分布(HEx40)
Reed痣是一种良性的黑素细胞痣,因其与Spitz痣组织病理学相似,且具有相同的基因特征而被认为是Spitz痣的一种变异型。但目前仍有争议。色素性Spitz痣和Reed痣在它们的起始阶段可能无法通过病理和皮肤镜表现进行区分,因为它们都可能起始于“球状模式”,且Reed痣最初可能呈现为棕色而不是黑色结构。但是成熟的Reed痣及色素性Spitz痣差异明显。临床上Reed痣表现为深棕色或黑色的斑疹或扁平丘疹,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四肢,也可发生于儿童;而Spitz痣多表现为丘疹,部分可能为结节样改变。皮肤镜下,Reed痣以典型的外周放射线或伪足样改变为特征星爆模式多见,Spitz痣的典型特征是球状模式。组织病理学上,色素性Spitz痣的痣细胞巢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方向与表皮突一致,黑素细胞在巢内呈垂直生长,生长模式与Reed痣相反;Kamino小体则多见于Spitz痣。Reed痣中颗粒层增厚及棘层肥厚较少见,皮损不累及真皮网状层,纤维增生或硬化少见。
Reed痣与黑素瘤发病年龄不同,Reed痣多发于青年,黑素瘤更好发于老年人。典型Reed痣大多边界规则、界限清楚、颜色均匀、结构对称,而黑素瘤以皮损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多样、直径>6mm、逐渐增大为特征。有文献报道,皮肤镜有助于鉴别Reed痣和黑素瘤。皮肤镜下,Reed痣常表现为对称的星爆样模式、球状模式,不典型色素网及退行性结构少见,而黑素瘤常可见不典型色素网、退行性结构,星爆样模式少见,可能有不规则球状或条纹状结构。组织病理学上,Reed痣边界清楚、结构对称,痣细胞巢排列规则,高倍镜下细胞形态单一,大多为梭形。Reed痣也可有Paget样分布,且梭形细胞形态可大小不一。黑素瘤病理结构不对称,黑素细胞呈广泛Paget样分布,黑素细胞形态不典型且差异较大,梭形黑素细胞体积较大,有明显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瘤细胞巢大小、形状、方向均不一,Kamino小体较少。Reed痣有时可见Kamino小体,Kamino小体的存在也是其与黑素瘤的鉴别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 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皮肤疾病/刘业强,薛汝增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10
2. 皮肤病理学/王雷著--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6
3. 屈欢欢,刘宇,李凯,等. Reed痣26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 54(1):56-59. Doi:10.35541/cjd.20200598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