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活动——重庆站

  本文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2016年3月3-4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来到了全国寻访活动的第五站——重庆,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卞修武教授。首先寻访团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秘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副主任闫晓初教授陪同下代表中国病理界的同仁,探望第三军医大学程天民院士、史景泉教授、陈意生教授;随后在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系主任赵涌教授的陪同下代表中国病理界同仁,探望重庆医科大学钱韵兰教授。
寻访团专家于第三军医大学合影
(寻访团闫晓初教授、丁华野教授、丁彦青教授、卞修武教授)
  重庆,嘉陵江环城而过,别称巴渝,建国之初,为支援大西南的建设发展,许多年轻的学者放弃了东部大城市优越的条件,安家山城,倾情奉献,用一生抒写着科学家的使命和精神;在这里我们要探望的三位中国病理大师正是这样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第三军医大学程天民院士、史景泉教授、陈意生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钱韵兰教授,他们都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他们也都从事病理工作半个多世纪,把一生奉献给了病理事业,为病理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用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著名病理学专家--程天民院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寻访团卞修武教授、丁彦青教授、丁华野教授、闫晓初教授)
  来到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寻访团探望的是我国着名的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教授,他用精湛的医术为国家建筑起了一道防治核损伤的屏障,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殊不知,程老的成长是从病理学开始的,从病理学实习助教到病理学教授,他和病理有着不解之缘,为病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病理科学的完善与发展。除了工作外,生活中的程老才华扬溢,善诗书,精画印,并及摄影和京剧,用他的话讲这是一种境界,是用艺术串联科学,用艺术启迪大脑,这样能够激发人更多的创造力,寻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通之灵犀,互动互补,科学的艺术化表达是他一直钟爱的方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学术巨匠,了解他从昔日的江南才子,到如今成长为中国医学界着名院士的传奇艺术人生。
寻访团专家探望程天民院士
(右起:程天民院士、丁彦青教授、丁华野教授、卞修武教授)
  程天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7年12月生于太湖之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铁镇,1945年7月,高中毕业,与同学结伴徒步穿越敌伪封锁线从宜兴到达安徽屯溪(现黄山市)报考大学,被国立中正医学院、英士大学、江苏学院三所大学录取,程天民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几经更名,成为现在第三军医大学),走上了学医报国的道路,1950年留校任教,担任病理学实习助教,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是病理学副教授的程天民上书总后勤部主动请缨,获准参加核试验。
  1965年至1980年,程天民率参试分队先后14次奔赴戈壁滩参加中国核试验,实践科研报国的理想。他在核试验现场完成了大量效应动物病理解剖,获取了大批珍贵的原始数据,主持中国核试验动物效应医学研究工作,参与领导核试验医学研究的谋划和实施。
  程院士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六十多年来,为我国防原医学发展做出了开拓性、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开拓了我国的复合伤研究新领域,由他主持的复合伤实验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与创伤、烧伤联合获批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先后获得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军院校育才金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2001年被军委中央荣记一等功。
  寻访团一行人刚走进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一楼大厅,映入眼帘地便是程老的书法-《长征》,其苍劲有力,浑然一体,锋出刚韧,造诣深厚,大家已然都被程老的艺术魅力折服。经廊梯,来到三楼,专家一行人走进程老的办公室,他早早地便在屋内等候,虽花发已白,但军装笔挺,气宇非凡,仁爱慈祥,与到访的专家一一握手,看到寻访团的几位专家,他很高兴,邀大家入座,此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卞修武教授为程老颁发了“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以感谢他对病理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
程院士部分奖项及专著
程院士手绘病理教科书图谱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卞修武教授介绍了寻访团专家成员,对到访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要说明,程老听后高兴地说到:“三个学会的巨头都来了”。
  “看到你们非常高兴,非常亲切,同是病理人啊,觉得亲切,1950年还没毕业,我就到病理了,一到病理教研室,马上投入教学任务,1951年毕业后到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师资班,在病理整整29年时间。随着我们国家研发核武器,参加核试验,本来是边搞病理边参加核试验,大概到1979年就完全从病理调到防原,搞防原去了,但是,一直没有离开病理,去参加核试验也是也重点放在病理上,也就是防原病理,我们国家组织了一个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工程很庞大,重庆只有我一个人,最后编成一本书《求索军事医学之路--陈天民传》,里面记录了我如何做病理,又如何转到防原。”思索片刻后程老讲到:“接下来我简单谈一下核试验的病理工作,病理太重要了,比其他学科都要重要,因为它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比其他基础学科更广泛更全面,揭示了我们人体损伤修复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说它是最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1955年我们国家决定研究核武器,同时部署了放射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1958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放射医学学术会议,我们拿《急性放射病并发感染和出血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的学术论文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放射医学会议。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后我想我们搞放射,能不能自己到核试验场,就请缨参加核试验,一共参加了14次,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动物损伤的病理特点,用病理的知识搞防原病理,对以后创伤病理打基础,所以说现在我填写什么东西,都会加上病理学教授,我还舍不得把我的病理学教授的头衔去掉,因为我实际也是在搞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对病理非常有感情,但是我现在比较遗憾的是青光眼,用眼过度也是一个原因,过去显微镜、电镜看得太多了,发现就晚期了。”
程院士书画
程院士摄影
程院士纂刻
  随后程老给几位到访的专家介绍自己的画集和书法集,其中还讲到了几段趣事。在即将结束的时候,程老带寻访团专家参观了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陈列馆,并为各位专家讲解陈列馆历史、动物标本等等。
  《从军行》中有这么一句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便是程老的真实写照,把毕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他谈到,坚持需要有毅力,也需要有报负,有能力。
  科学的高境界是达到艺术境界,程老把科学看成是严谨理性的思维,把艺术看成是抽象的浪漫形象思维,用艺术串联科学,获取灵感,获得创新。
寻访团一行与程天民院士合影留念
  最后,程院士赠予到访专家每人一本《倪为公书法风采》,并题词留念,程院士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留念,在此也祝愿程院士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专家--史景泉教授
  来到第三军医大学家属楼,寻访团来探望的是我国着名病理学家史景泉教授,今年他已是九十一岁高龄,精神尚好,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欢迎,与各位专家一一握手,2014年,史教授获得了“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长者,了解并记录他平凡而又执着的人生,和对大西南病理事业的一生奉献。
寻访团专家探望史景泉教授
(左起:丁彦青教授、史景泉教授、丁华野教授、卞修武教授、闫晓初教授)
  史景泉教授,1925年生,江苏溧阳人,1949年参军,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7月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学制六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校专家组成员,专业技术一级。1991年荣立三等功,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授予总后勤部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
  曾任解放军第四、第五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5~1995),解放军第七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2000),第三、四、五届全军病理专业组组长(相当于现今的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1995),第六届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顾问(1996~2000),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5~1995);国际病理学亚太区分会会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创伤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四川医学》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法医学分册》等书刊编委。被聘为中国病理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委员,《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专家组成员,《诊断病理学杂志》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和“黎鳌烧伤医学基金会”评选委员会委员。
  从事教学、病理诊断、科研和人才培养六十余年,精通病理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与科研方向有关的的学科前沿和动态。长期从事病理学实践,经历了大量病理剖检(包括部分法医病理剖检),积累了较丰富的人体病理学实践经验,主要科研方向为创伤病理和肿瘤病理,是一位独具匠心、德才兼备的着名病理学专家。
史景泉教授部分奖项
  在晏良遂教授的领导下,史教授迈出了人生专业的第一步,五十年代被派往广州中山医科病理高级师资班进修一年,在梁伯强、杨简教授的指导下,得到了病理学专业技术的全面培训,在今后的全军病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卞修武教授介绍了寻访团专家成员,对到访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要说明:“我们四个学会联合搞一个全国的活动,叫”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对我国着名的老一辈病理学家,从成长、经历到主要贡献及对后人的寄托和建议做一个走访。”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也补充到:“我们专程来看望您,希望年轻一代病理人能够继承老一辈专家光荣的传统,将来让年轻人有一个好的传承。没有你们的培养我们也走不到现在,非常感谢您的培养和教导。”在谈及对病理事业期望时,史老说到“祝中国病理学事业兴旺发达”,简单有力,寄托了他对中国病理事业发展的良好祝愿。
寻访团专家与史景泉教授合影留念
  最后,史教授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留念,在此也祝愿史教授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专家--陈意生教授
  来到第三军医大学家属楼,寻访团接下来来探望的是我国着名病理学家陈意生教授,虽说已是九十岁高龄,但陈教授面色红润,思维清晰,精神十足,步伐稳健,早早地便在家门口迎接寻访团专家一行,与各位专家一一握手,并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座,像是长久不见得老朋友,格外亲切,此时,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秘书闫晓初教授为史老颁发了“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以感谢他对病理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长者,细细地回味和享受这位病理学家的人生轨迹和启迪。
陈意生教授部分奖项
陈意生教授书房
  陈意生,1926年12月生,江西石城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军医大学病理学教授、主任医师、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博士生导师。1983年曾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并受表彰。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2004年11月按正军级待遇离休。
  陈教授1946年高中毕业后,被批准保送免试进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学习,1949年5月南昌解放后学校改名为南昌医学院,同年9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继续在军校完成六年制本科学习,1953年留校在病理教研室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负责第一、第三附属医院病理工作,1985年兼任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曾任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及全军病理专业委员会诊断病理学专业组组长等职务。
  数十年热心教育事业,培养博士16名、硕士生20名,很多毕业研究生已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侧重研究烧伤病理及肿瘤病理,发表学术论文235篇,主编专着5部,参编专着及教材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2项署名第一)、省部级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署名第一)。
寻访团专家探望陈意生教授
(左起:闫晓初教授、丁彦青教授、陈意生教授、丁华野教授、卞修武教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卞修武教授介绍了寻访团专家成员,对到访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单介绍“两位丁教授专程来看望三医大的病理老教授,这个活动的名称叫”寻访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把全国年长的有贡献的老专家进行走访,了解你们成长和成功的足迹,和对下一代的期待、寄托和建议,请您和我们说一说。陈教授一直面带微笑地说:”我还是觉得很惭愧。我要向你们学习,现在军队的病理学会搞得这么好,这与你们在座的辛勤的劳动啊是分不开的,功劳主要是你们。“正直、谦逊、严谨、好学,正是陈老一生的写照,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很高兴地对陈老讲到:”老专家对我们中国病理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要继承,要发展,年轻人要学习。您的认真令我们印象深刻,大会的发言稿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修改,通知也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修改,这种品质值得去传承,去学习。“”您的为人和学识都让我们钦佩,还有您的认真的精神更是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丁华野教授对史老说到。
陈意生教授及其夫人
  ”我们那个年代,完成的任务不多,受很多方面的限制,更多更重要的任务留给你们了,你们的担子更重。我们那时候要经常下连队去,到很偏远的地方,很艰苦,现在不一样了,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改变,像军队病理搞得这么好,国家的病理届也会越来越好。“陈老谈到,还拿起了自己的纪念集,给大家翻看,看到陈老年轻时帅气的照片,不禁感叹岁月如梭。
寻访团专家与陈意生教授合影留念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陈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他还坚持送各位专家至小区门外,并与大家一起在第三军医大学校门合影留念,在此,祝愿陈老健康长寿,做永远的”不老松“。
著名病理学专家--钱韵兰教授
  寻访团来到重庆医科大学,在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系主任赵涌教授的陪同下,接下来要探望的是我国着名病理学家钱韵兰教授,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积极支边大西南,如今她已来渝六十年,八十九岁高龄,但钱教授热情好客,活泼开朗,面色红润,思维清晰,精神十足,步伐轻盈,早早地便在家门口迎接寻访团专家一行,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座,给人的感觉格外亲切,此时,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秘书闫晓初教授为钱老颁发了”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以感谢她为重庆和西南地区病理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默默奉献的长者,细细地回味和享受这位病理学家扎根大西南,无私奉献的一生。
60年代重庆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部分老师合影
(前排左三为钱运兰教授、右三为米粲教授、左五为李志荣教授、后排右二为程德成教授)
  钱韵兰教授,1928年生,1953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任教,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支援大西南建设的工作,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作为业务骨干赴重庆组建重庆医学院,并一直在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重庆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教研室淋巴瘤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1982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钱韵兰教授与程德成教授共同招收和培养了教研室第一名硕士研究生。
  钱韵兰教授特别热爱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方面造诣高深,在国内知名度很高,作为重庆市疑难病例读片会倡导和组织参与者,长期组织了重庆、贵州以及四川等地区病理工作者参与疑难病理讨论,她花费了大量精力,阅读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理诊断有关的英文文献信息资料,为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师资培养,为重庆市及四川、贵州地区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的开展和诊断水平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寻访团专家探望钱韵兰教授
(左起:闫晓初教授、丁彦青教授、赵涌教授、钱韵兰教授、丁华野教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秘书闫晓初教授介绍了寻访团专家成员,对到访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单介绍:”我们在全国范围发起了一个活动,叫“寻访中国病理人的足迹”,看望国内的着名病理老专家,另外您也给我们后辈提一些希望和要求。“丁华野教授也补充到:”中国病理走过了一百年,你们这一辈老教授为中国病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要来看看您。“钱老始终面带微笑:”病理的确很重要,在医院里面病理很重要,临床医生离不开病理,病理我说一个诊断定下去,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在被问及什么时间到重庆来时,她讲到:”学校是1956年建校,我1957年来到教研室工作,我是第一个到这里来上课的。我们刚毕业工作分配,我们都是上海人,就分配到上医,四年后到重庆。刘彤华是我的同学,当时她在重庆的时候,我在上海,我到重庆的时候,她去北京。“丁彦青教授随后说到:”您从上海支援重庆,这为重庆及国家的病理事业都做出很重要的贡献,您是我们很尊敬的专家,首先我们要懂得感恩,然后是传承。“
  钱老说她特别注重文献学习,尤其是国外文献的收集与学习,曾经到上海探亲,在上医的图书馆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从来也不敢懈怠,和其他知名的病理老教授一起读片会讨论,经常会争的面红耳赤,不放过每一个小的细节。从重医建校,发展至今,她见证了一所高等医科大学的成长,那仿佛就是她的孩子,不舍离开,更不舍得便是病理,让她医生付出,乐在其中的事业。如今钱老也会娱乐休闲一下,在周围人眼中,她是一位乐观和快乐的学者。
寻访团一行人与钱韵兰教授合影留念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钱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祝愿钱老健康长寿。
 
  【本文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