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一行人来到郑州,在这里将探望三位老一辈病理学专家--银平章教授、张云汉教授、孔祥光教授,大半个世纪,他们为河南及全国病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坚守信念,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们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走过半个多世纪,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在相关单位病理科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此行专程探望三位病理学家。
著名病理学家银平章教授
寻访团一行人首先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在省人民医院主管院长陈传亮院长,病理科孔令非主任陪同下,探望已退休的著名病理学家银平章教授,刚进入病理科便看到银老,他精神状态很好,温雅质朴,待人有道,给人一种很亲和的感觉,与到访的几位专家已然不是陌生人,也是许久的老朋友,他很热情地和大家寒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到访专家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合影留念
银平章,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曾任河南省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会长、河南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华医学全科杂志》、《河南医学研究》等杂志编委。1992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省及厅直优秀共产党员,长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在病理诊断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在省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河南省大肠癌病理研究的奠基人。曾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8篇,或省、部、厅级科研成果奖9项,编写专着4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
访谈中
本站活动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孔令非主任主持,待大家入座后,他向银老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详情:“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病理人足迹全国寻访团,这次一个全国范围的活动,看望有突出贡献的老一辈病理专家,这次活动的主旨就是感恩、传承、创新、发展,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勤俭起家的这样一种傲骨和风范,两位丁教授这次专程来探望银主任,已表彰银主任多年来为病理事业所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对于这次的寻访活动,省人民医院的领导很重视,陈传亮院长代表医院对专家的到访表示欢迎,他讲到:“得知今天的活动,很高兴,这个事情传承了中国病理的文化和精神,是大好事,银主任是我们医院的功臣,带领几个人,不怕艰辛,把病理科建设拉上正轨,现在我们医院很重视病理科,它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医院的发展水平,如今银主任仍然坚持工作,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是我们医院的宝贝。”
随后丁彦青教授又补充道:“病理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河南省人民医院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它的发展是和病理发展一脉相承,而病理的发展,病理人很重要,正是得益于有一批这样甘于奉献的老专家,我们的病理工作才稳步向前发展,他们是我们病理界的财富。”
话音刚落,丁华野教授也说到:“之前有很多的为病理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专家突然故去,说实话,我们有很多的遗憾,没能把他们的事迹留存下来,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我们就想把这个老专家的事迹和影音留存下来,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前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和教育,有传承才有发展,我们病理也需要人文。”
银平章教授
银老听的很投入,时不时也点头示意,给人的印象始终是那么的谦和面善,他笑着说:“感谢大家,今天很高兴,我觉得今天的活动是对我工作的鼓励和支持,现在我也已是进入八十岁范围的人了,干工作也快五十年了,我很感谢对我有帮助的人,我是出生在一个小城市,条件不是很好,是国家培养了我,上学的时候,我也很认真很努力,不敢去懈怠,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或许是回忆起当年的不易,话音未落,银老便有些哽咽,有点激动,心存感恩,他感恩培养过他的老师和组织,是他们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我工作也有五十年,退休也快二十年了,我总是觉得,人的一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应以德为先,其次是学会做事,做事以勤为本,踏实肯干,最后是善于学习,利用好身边的条件,希望现在年轻人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为银平章教授颁发纪念牌
谦逊博学,实事求是,甘于奉献,正是银老的真实写照,见银老身体硬朗,我们都很高兴,在此也祝愿银老健康长寿。
合影留念
最后,银老对寻访团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著名病理学家张云汉教授
接下来,寻访团专家前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在科主任李文才教授及科室骨干的陪同下,探望著名病理学家张云汉教授。一行人刚出电梯便看到张老,笑容可掬,举止谦和,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言语间流露着内心的喜悦,用张老的话说就是老朋友又见面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长者,了解他平凡而又执着的人生。
到访专家于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影留念
张云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省管 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60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同年以优异成绩留 校,开始病理学生涯。曾先后担任:河南医科大学科研处处 长;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郑 州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及郑州大学一附院病理科主任;《河南医科大学学报》副主编;河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 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肿瘤防治领导组副组长;河南省司 法鉴定人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从事病理学教学、医疗、科研及人才培养56年,在月中瘤病理,特别是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发生机制、高危人 群监测、肿瘤生物治疗及分子肿瘤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造 诣。迄今,主审、参编专着16部,发表学术论文377篇,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省、厅级科技成果奖2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培养博士生、硕士生、高级访问学者及博士后共85名。
早在1962年,张老即跟随恩师沈琼教授奔赴食管癌高发区林县进行食管癌防治研宄工作,在沈教授带领下,参与研制的“食管细胞采取器”,不仅率先将细胞学应用于食管癌的诊断和防治,而且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该项研宄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并于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率先探讨了Langerhans细胞在食管 癌发生中的意义,首次对Langerhans细胞在食管癌发生中的 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0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八五”攻关 课题“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及监测技术研宄”,在食管 癌高危人群监测技术方面有新的发现,研宄成果于1996年 被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八 五” 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近年来,围绕肿瘤生物治疗、食 管癌分子发生机制和靶向治疗等课题,作了大量研宄工 作, 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 《走 近科学》栏目、《健康报》及省内多家媒体报道。
先后12次被评为院级、校级、市级及省级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 198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全国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被 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1994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1998年荣获河南省“五 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授予河南省抗癌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5年被授予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
访谈中
待大家都入座后,丁彦青教授就此次寻访活动的目的,向张老做了简要的介绍:“张老,我们这一站的目的是要探望为我们国家病理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教授,在河南,您长期担任省学会主委,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很重要的贡献,并且您为人谦和,处事正直,带领整个科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整个科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河南及全国病理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郑大一附院病理科工作量在全国也是在排在前列的,我还了解到,光冰冻每天就上百例,这个工作量是我们病理人在业界奉献的很具体的表现,据说我们这个单位有的时候工作能到凌晨两点钟,我的感觉这和我们老一辈病理学家的传帮带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也希望您提出希望,不管是对病理发展还是对年轻人的嘱托,都可以,都可以,畅所欲言。”
对于张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李文才教授感触颇深,作为张老的接班人,如今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正是在张老的影响下成长起来:“非常感谢张老师多年来的培养,郑大一附院病理有今天的发展,和张老的付出分不开,在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探索上,他为科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正是有了老一辈人的铺路,才有我们现在的飞跃发展。”
张云汉教授
张老思考片刻,随和地说到:“第一,我感到很惭愧,我是一个很平凡的病理工作者,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第二,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历史,咱们病理学科是一个老学科,历史很长,能发展到今天是很多前辈们做大量努力带来的结果,对他们的认可,也是对年轻人的激励,这点我非常赞赏。在我们科室,我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对我们科室的发展做了个大事迹,做了一个文字的东西出来,给科里的年轻人看,让年轻人能够了解;第三,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病理工作者,就是平平凡凡地做一些事情,追根求源,我能够到今天很感谢一个人,就是我的老师-沈琼教授,我大学毕业后到科里就一直跟着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跟他到林县去,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这辈子最宝贵的东西,科研的入门,为人处世,都是沈老师手把手交给我,所以我最应该感谢他,现在我也时常怀念那时候的日子。”
回忆起恩师,每一位老教授都有说不完的话,在他们的心里长存感恩,传承师志,砥砺前行,从张老的话中能够感受到敬仰,张老还展示了在沈教授带领下参与研制的“食管细胞采取器”,他一直保留至今。
食管细胞采取器
张老也希望年轻人能够走的更远:“还是希望年轻的病理工作者能成为能吃苦,敬业的病理工作者,现在条件好了,也要更勤奋;第二是要善于思维,经常思考,勇于创新。”
张老还在热爱的病理道路上继续前行,发挥着自己的余热,这个活儿是一辈子的事儿,做起来很开心。
合影留念
最后,张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我们在此也祝愿张老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家孔祥光教授
最后,寻访团一行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孔令非主任,郑州大学五附院杨怀玉副院长以及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探望著名病理学家孔祥光教授,这也正是孔令非主任的父亲,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孔祥光教授因听力下降,只能通过家人用纸笔书写来交流,虽然听不到大家讲的什么,但孔老的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刚看到家人写下的内容,便马上说到:“感谢组织,感谢医师协会,我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何德何能受此荣誉。”听到孔老的话,在场者无不动容,都肃然起敬。
到访专家于郑州大学五附院合影留念
孔祥光,1933年2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5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长期从事临床病理工作。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原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原病理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著名病理学专家。历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细胞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病理协会顾问、郑州铁路局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医学口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在省内外、路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为推动我省病理诊断,特别是“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做出了突出贡献。该诊断方法享誉省内外,已成为早期诊断肿瘤方便、安全、经济、准确的方法之一,为防癌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
作为孔老的儿子,孔令非主任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在病理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目前已经是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河南省病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孔老的夫人也是一名普通的病理工作者,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病理之家,都为了这份事业而添砖加瓦,薪火相传。
孔祥光教授
孔令非教授首先对寻访团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这次到访做了简要介绍:“此次全国寻访活动叫”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活动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发起,在全国走访来看望老一辈的病理专家,记录下他们的音容笑貌,希望刚加入病理的青年学者,能看到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能够学会感恩,能够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随后,参加此次活动的郑州大学五附院副院长杨怀玉也动情地回忆到:“孔老为医院及河南省的病理发展做出了突出并富有成效的贡献,他一生工作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一直都是我们仰慕和敬佩的老主任。”
孔老还时不时跟来到的专家挥手致意,露出了质朴的微笑,此刻,有同行,有亲人,或许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丁华野教授紧接着谈到:“我们这个活动主要是感恩,感谢全国的病理老专家对中国病理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另外就是传承,通过我们的走访和记录,不仅是我们这一代要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激励下一代从事病理专业的年轻人向老专家学习。中国临床病理一百年,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第一就是要感恩,有感恩才能传承,传承才能发展。” 丁彦青教授随后也补充到:“孔老德高望重、技术精湛,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特别是在‘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孔老一家三口都从事病理工作,这样的‘病理之家’在全国也不多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学习!
病理之家
访谈中
最后两位丁教授为孔老颁发纪念奖牌并献花,与孔老,孔老的夫人,孔令非主任团团围坐,促膝谈心。
合影留念
引用郑州大学五附院院赋中的一句话:”前辈大德,祖懿祥光;秋兰为佩,后代敬仰。“孔老用自己毕生的心血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医者情怀!
【本文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