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一行人来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探望四位老一辈病理学专家——沈铭昌教授、张仁元教授、张廷璆教授和许越香教授,大半个世纪,他们为上海及全国的病理界发展付出一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病理人才极度缺乏,他们在老一辈病理学家的引领下,坚守信念,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出师开班,至今七十三载,为全国病理人才培养和输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走过半个多世纪,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卞修武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孙青教授,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王坚及办公室人员的陪同下,寻访团一行人来到肿瘤医院病理科探望四位在业界德高望重的病理学家。
来到肿瘤医院,到访的几位专家都倍感亲切,因为他们当年也是肿瘤医院培训班的学生,这次来也是看望自己的老师,在这里有一份厚重的情谊,在这里也能找到当年的回忆,来到这里,见到恩师,便像是回家。
寻访团几位专家来到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议室,见到四位老师,身体很好,精神十足,仍然在科室里做一些工作,感到格外高兴和激动。看到自己的学生,四位老教授也觉得格外亲切、开心,这更像是一场师生间的聚会,温馨而感动。
在几位老教授入座后,丁彦青教授代表寻访团向四位老师简述了此行的目的:“四位老师好,来到肿瘤医院,很高兴,我们的成长是从这里起步的,在这里,既收获了知识,也结交了多年的老友,我们第一个是来看看四位老师,第二个是现在我们国内病理四个学会在全国做了一项活动——追寻中国病理人足迹,走访我们病理的老前辈,传承、弘扬老一辈病理学家的精神,把这些东西留下来,对年轻病理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财富,让他们懂感恩,有传承,勇创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是如何走过来的,还请四位老师能给年轻人一些期望和寄语。”
紧接着卞修武教授也说到:“上海肿瘤医院不一样,第一,在我念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病理学科在全国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现在的水平,都是数一数二;第二,肿瘤医院对病理人才的培养和贡献是不一样的,从这里走出了很多优秀的病理专家,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为病理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三,能够看到几位老师身体这么好,感到特别高兴。”
随后三位专家为四位老师献花并颁发病理人足迹纪念牌,芥子纳须弥,显微世流芳,便是他们这一辈子的真实写照。
四位老教授始终面露微笑,认真倾听,和蔼亲善,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张仁元:
那我就先说说,第一个就是从顾绥岳教授开始,我们这汇总了一些全国的资料,这个资料对培养病理人才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丰富的资料,每天都有新鲜的案例。
第二个是,在上海,我们有一个病理读片会,也是顾教授创办的,我是从住院医生的时候就开始参加,五十多家医院,到现在也六十年时间,每个礼拜组织一次,解决疑难会诊,我们估计为上海解决病例有十万例,而且没有一例是有纠纷的,每次读片会都是七八位教授,这些教授都是不同学科的权威专家,每次基本都能够解决疑难问题,那时候都是义务做的事儿,没有什么报酬,所以这个对上海市是很大的贡献,到现在也还是要接着办下去,我退休了,还会有人接着主持这个读片会。
第三个就是,我有个经验,每一次读片会我都强调,就是在会上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要大声地说出来,但不能说谁错了,因为每个人的角度是不同,根据也不同,总是搞谁对谁错,这个会搞不长。
第四个是,一个科室的氛围很重要,这个对整个科室的发展来说很有影响,科里的关系和学风都要搞好才行。
丁华野:
这个是老专家的集体会诊,这个在当时真的是很难得,没有任何回报,但老前辈们无怨无悔,仍甘于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丁彦青:
上海肿瘤医院引领作用,可以说是中国肿瘤病理摇篮,目前说的病理亚专科的建设,肿瘤医院很早就已经开始做了,在顾教授的引领下,目前的亚专科做得早且好的,而且肿瘤医院的人才衔接很好,没有很大断层,这和我们四位老师的传教,肿瘤医院的传统都有很大的关系。
卞修武:
目前我们青年一代对病理认识、体会,和面临的责任风险等等还不是很到位,四位老师你们对年轻一代又什么期望或是寄托,可以讲一讲,我们应该去学习的。
许越香:
那我就说说我的感受,我一路走过来,肿瘤医院病理科,我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这些老师,从顾教授开始,都非常敬业,非常认真,我们耳濡目染,他们那是真正地在为病人服务,我是做淋巴瘤,所以我想说涂莲英医生,我当时跟着她,她当时具体负责做了很多的工作,非常刻苦,一旦是有片子看不准的话,一定是去找病人,问问病人,去结合临床,去矫正自己的判断,跟涂莲英医生能让我感受到一个医生的使命是什么,即便是病人的某些部位极度溃烂,有浓重的异味,我都要忍不住呕吐的情况下,她仍然仔细地查看,这个给我的印象很深,业务上很重要,但敬业的精神更重要,非常敬业,那才是一个医生真正的使命,好的东西能够传承的话,才能发展和提高,这里的老师都是无私地奉献,这个科室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沈铭昌:
我当时对病理很感兴趣,当时刚建国的时候,上海要做个病理检查时很困难的,也没有几个单位能够做,所以当时上海卫生局就让我们医院做一个工作,就是帮大家建立病理科,因此卫生部委托的培训班就慢慢开展,我是参加的第三期,今年是第七十三期,当时我们科里的标本,高的时候,一年是两万三千例,但是在不断培养了一些病理医生后,他们回去开展工作,能够发报告,我们这里的病例就减少了很多,我记得多的时候减少有四分之三,随着帮带的病理科室逐步增多,病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顾教授就慢慢转向于提高质量,提高全国会诊等等。”
“1970年开始,我们为上海郊区九个县培养病理科医生,到现在为止,那里的医生有大部分是我们帮助培养的,也已经有一万多名了,在此期间我们也普及了大量病理技术等等,定期回医院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病理科。还有一个更加印象深刻的例子,当时太仓县有个公社医院,那里患癌的人很多,没有病理医生,所以上面就委托我们培养三名赤脚医生去做病理科医生,我记得当时培养了有三年。”
“像张老师讲的那样,我们每个礼拜开一次读片会,当时是轮流在各个县里面举行,发不出去的报告拿到读片会上来,这样解决一些难题。”
“我退休后,做了一项工作就是国际交流,也是个偶然的机会,92年有几个日本大阪的医生到上海来访问,在我们医院开的座谈会,希望加强我们和日本的交流,就以开读片会的形式来交流,93年就开始搞了读片会,后来这个读片会从日本发展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每年开一次,在三个地方轮流召开,每年开完会后出一本英文的杂志,在大阪出版,到现在也有21期了,通过这个呢,一些基层单位平常不大有机会出国的人,也可以到大阪和墨尔本去,二十多年来,我们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就是病理报告,将近200篇,国内有100多人(特别是基层的医生)有机会到日本或是澳大利亚去,这也是普及工作的一部分,只要大家觉得好,我们争取把这个工作搞下去,这个门槛很低,只要愿意参加都可以的,全国的医生都可以,没有地域限制。
张廷璆:
培训班的时候,我当了快二十期的班主任,对你们很有感情,今天看到你们很高兴,还都能想起你们那时候的分组,时间过得很快,你们现在都做得这么好,感动啊!很高兴,通过这个培训班,上海对全国病理医生的培养还是做出了很多贡献,全国各大城市的病理科,都有到我们这里进修的人,这个传统也一直保留下来。
丁彦青:
听到几位老师讲五十年代的事情,我们又是一次深刻的学习,感受到的是大家风范,宁愿牺牲自己医院的业务量也要发展病理事业,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教育,这种敬业精神,现在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这更是一次师生见面会,聊了很久,回忆起好多事情,也对病理的发展畅所欲言,看到四位老教授还坚持在科室里工作,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敬业精神。
每一站的寻访都是一次新的洗礼,精神上的高点,值得我们现在年轻人去体会,去学习,去传承,去发展。
寻访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到访的专家与四位老教授合影留念,在此,也祝各位老前辈身体健康。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病理学家介绍:
张仁元教授: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含山县。先后在安徽农村私塾,上海新华小学,基督教真光小学,培真初级中学,大同中学学习。1950年从上海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1956年毕业,1957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历任病理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肿瘤病理工作已有61年,主要从事软组织肿瘤病理的诊断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仍在工作。
1972年,张仁元教授在中国肝癌高发区域江苏启东县(肝癌的珠穆朗玛峰)调查人和动物肝癌,发现鸭肝癌和人肝癌在地理分布上的相似性,鸭肝癌和人肝癌在病因学上可能相关,为肝癌研究提出了重要线索。1984年张仁元教授在美国华盛顿美国食物与药物局报告了这一发现。
1984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选拔考试和资助赴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国防部美军病理研究院作访问学者一年,从事世界范围的软组织肿瘤病理的会诊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并和世界软组织肿瘤病理权威Enzinger教授共同发现一种新肿瘤“从状纤维组织细胞瘤”,已收录在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软组织肿瘤组织学分类”一书中。
1986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温哥华中央医院任荣誉病理客座教授,同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肿瘤医院任客座病理教授。1987年在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院作访问学者。此外还先后在香港玛丽皇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亲王医院作访问学者。张仁元教授是我国的国际病理学会会员,参与筹建了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分会的建立。
张仁元教授曾任中华病理医师协会顾问,上海市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誉主任委员,中国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第一届),中国临床细胞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细胞学会委员,国际细胞学会学报中国编委,中国肉瘤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干部保健委员会病理组负责人,上海欧美同学会医务分会顾问,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第二届病理科主任,第一届肿瘤病理研究室主任。
曾任国际病理学会的《国际外科病理杂志》编委,《国际细胞学会学报》中国编委,美国《外科病理杂志》编委,《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编委。上海《肿瘤》杂志编委,《中国癌症杂志》编委,《临床病理与实验杂志》编委,《中华病理学杂志》特邀编审,参加上海临床病理读片会,并任教授顾问组组长,前后工作60年,最近几十年担任主任委员。
张仁元教授活跃于国际病理界,先后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印度等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过1984年在迈阿密召开的16层世界病理学大会。担任过第20届世界病理学大会软组织病理学会议的执行主席。
张仁元教授主编的书籍有《肿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外科病理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15年获得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的“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张廷璆教授: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后在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1994年—1995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人体致癌因子实验室进行肺癌和大肠癌的研究。
擅长女性生殖系统(包括乳腺)肿瘤的病理诊断。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乳腺病理学》(副主编)等著作12册。参加的乳腺癌研究工作先后获卫生部医疗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在任教学秘书期间,负责20期共160名进修医生的医学教育工作,被评为上海市医学教育积极分子。享有政府特殊津贴。
2015年获得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颁发的“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沈铭昌教授:1954年调干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本科毕业,1962年肿瘤病理学研究生毕业,导师为顾绥岳教授,有幸成为肿瘤医院第一位研究生,分配在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至今,擅长于消化、内分泌和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病理诊断。
沈铭昌教授致力于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的普及和提高,培养进修医师逾千位,1970年代参加为上海市9个郊县中心医院创建病理科,并能开展手术中病理会诊;组织和参加本科生、研究生“肿瘤学”教学,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4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1988年起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会同行评议会(济南、哈尔滨、北京)三年,参加上海市“六五”胃癌攻关项目,国家“八五”鼻咽癌课题等。
沈铭昌教授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等合作进行前列腺癌、胆道癌和胰腺癌等流行病学研究,荣获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室奖牌;和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合作,开展疑难病理讨论,任1-21届上海-大阪-墨尔本组织病理学研讨会中方主席,在日本大阪出版“Archives of Histopathologic Differential Diagnosis”杂志(ISSN 1340-9980)20卷。1993年起享有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获得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颁发的“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主编和参编《实用肿瘤细胞学,1975》、《实用外科病理学,1987,1997》(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疗护理常规:病理科常规,1999》、《诊断细胞病理学,2000》、《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2009》等专著17本,发表论文150余篇。
沈铭昌教授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肿瘤教研室副主任(1985-1992)、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1987-1992)、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1994-2002)、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细胞学组委员等职务。
许越香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在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1989年—1992年赴美国纽约Institute for Basic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学术访问。擅长淋巴瘤病理诊断,曾参与“全国900余例淋巴瘤回顾性病理分析”。参与“恶性淋巴瘤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两个课题,为主要研究成员之一(第三),该课题分别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许越香教授曾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病理质检中心办公室主任;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先后二次)。曾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参与编写《现代恶性淋巴瘤病理学》(副主编)、《乳腺病理学》、《实用外科病理学》、《恶性淋巴瘤》、《肺癌》等专业书籍。
【本文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