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理科环境消毒与试剂配制
  1.范围
  1.1时间范围:
  适用于2019-nCoV感染流行期间,病理科室内环境,包括工作人员和工具上采取的消毒等技术操作。
  1.2防范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粪口手传播。
  1.3场所范围:
  疫区医院和病理科所有工作区域;病理科需要重点关注的岗位区域有接待窗口、细胞诊断室、冰冻快速、活检取材室等区域;防疫期,如果病理科开展2019-nCoV病毒检测,分子实验室是重点防护区域,需专业防护工程师进行系统防护检修,验证合格后方可开展相关检测。
诊断室、常规与组织化学室、免疫组织化学室、石蜡样本分子实验室需要按防疫期要求加强相关区域的消毒卫生工作。
 
  2.工作人员操作指南
  2.1做好室内清洁卫生
  对全环境尤其是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鼠标、键盘、椅背、台面、水龙头等)每日开展2-3次清洁擦拭,在条件允许时开窗通风。
  2.2加强手卫生
  工作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可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液。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液;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消毒。并在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
  2.3预防性消毒
  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每周进行2-3次预防性消毒,不宜对地面、墙面使用高浓度消毒液;良好的清洁相当于低水平消毒,不应随意增加消毒液使用次数或浓度。
  配制方法:使用有效氯含量50%的消毒液泡腾片,1片加2升水;或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的“84消毒液”,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现配现用,如需保存应加盖,且不得超过24小时。防疫期,高风险区域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
  常用消毒液具体配制比例如下:
  2.3.1 75%酒精对2019-nCoV具有较好的消杀作用,可作为病理科主要消毒液使用。
  2.3.2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的84消毒液配制不同消毒工作液的方法:
  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用抹布沾取上述消毒液后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之后必须用清水抹布再次擦拭,去除残留消毒液,防止氧化腐蚀作用。
  2.3.3所有的消毒液均有腐蚀性:包括酒精、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消毒液均具有一定的腐蚀和褪色作用,在接收标本时需格外注意标识的防护。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后,应注意通风,防范对呼吸道的刺激。酒精消毒液还要注意防火安全。
  2.4终末消毒:
  发现确诊病例后应开展一次终末消毒,随后转为每周2-3次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的对象是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表面、用品、空气。具体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的消毒:各种台面和物体表面等,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b)地面的消毒:一般情况只需用清水进行湿式清扫,污染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
  c)需补充空气消毒
 
  3.环境表面和常用物品
  3.1环境表面
  3.1.1适用于公共场所环境(地面、房间墙壁)、公共设施、公共用具、公共厕所等。
  3.1.2消毒液浓度要求:
  a)预防性消毒:浓度要求为有效氯含量≥500mg/L,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天至少1次。
  b)发生疫情时:浓度要求为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天至少2次。
  3.1.3喷洒要求
  泥土墙、地面每公斤(1公斤=1000毫升=1L)消毒液喷洒4至8平方米;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每公斤消毒液喷洒10平方米,地面每公斤消毒液喷洒3至5平方米。对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表面使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对象包括地面、墙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如环境表面被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应先使用吸湿性材料覆盖,再使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倾倒消毒,30分钟后,再进行清洗,可再次消毒。
  用抹布、拖把沾取配制好的消毒液进行擦拭或使用喷雾器喷洒,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之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液。使用后的抹布、拖把送至轮换库;消毒、清洗、晾干后可再次使用。
消毒人员不限于保洁人员,防疫时期,科室每个岗位均应设置消毒人员。定时消毒,定点消毒,责任到人,随做随记,三人确认。消毒记录表,表5。
  3.2常用物品消毒
  台面、桌面、门把手等(已发现2019-nCoV能附着)可将抹布放消毒液浸湿后擦拭消毒。餐具、茶杯等餐具可放入消毒药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亦可煮沸消毒30分钟。
  电话、鼠标、键盘等设施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可洗涤的织物放入橘红色可溶包装袋密闭包装,袋上标注“特殊感染”后,立即电话联系运送至洗涤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也可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工作人员的胶靴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护目镜可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有条件者可集中送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置。
  医疗仪器设备表面每日进行湿式擦拭,也可以使用无腐蚀性的消毒湿巾。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表面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说明书。
  3.3清洁区日常清洁与消毒
  饮水区与就餐区物品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疫区推荐),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首选物理消毒,煮沸30分钟,或按说明书使用高温消毒箱(柜)消毒;也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4.空气消毒
  4.1可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空气(按1.5W/m³配置数量)照射消毒,时间1小时。
  4.2可采取(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根据消毒空间大小选择具体型号),每天4次,每次2小时。
  4.3或使用3%过氧化氢、5000mg/L过氧乙酸、5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按照20mL/m³~30mL/m³的用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作用2小时,消毒时关闭门窗,消毒完毕充分通风。
  4.4定时消毒,定点消毒,责任到人,随做随记,三人确认。
 
  5.废液的处理
  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可分为普通污水和感染性废液。
  5.1普通污水产生于洗手池等设备,对此类污水应当单独管道收集,排入医院医疗废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5.2感染性废液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用化学消毒或物理消毒方式处理,并对消毒效果进行验证,确保彻底灭活。排入医院医疗废水处理系统,达标后方可排放。
  5.3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处理液体废弃物,不得将液体废弃物带出实验区。
 
  6.固体废物的处理
  6.1病检剩余标本,加足5-10倍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样本经过规范化固定,不具备传染性),扎紧样本包装防止溢漏,传染性样本用红色扎带或标签做好标记,外包装消毒后放入专门储存柜,存放规定日期后按标准处理方式处理。如政府或医院有特殊要求,按要求处理。
  6.2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固体废物的收集容器应当具有不易破裂、防渗漏、耐湿耐热、可密封等特性。细胞诊断室、冰冻快速和活检分子实验室内的感染性垃圾不允许堆积存放,应及时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废物处置之后,应当存放在实验室内指定的安全地方,待统一转运。
  6.3分子实验室小型固体废物如组织标本、耗材、个人防护装备等均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再沿废弃物通道移出实验室。
  6.4体积较大的固体废物,应当由专业人士进行原位消毒后,装入安全容器内进行消毒灭菌。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如电子设备可以采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处理。
  6.5经消毒灭菌处理后移出实验室固体废物,集中交固体废物处理单元处置。
  6.6实验过程如使用锐器(包括刀片、针头、金属和玻璃等)要直接弃置于锐器盒内,高压灭菌后,再做统一处理。
  6.7建立废弃物处理记录:定期对实验室排风HEPA过滤器进行检漏和更换,定期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监测,采用生物指示剂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
  6.8固体废物转运应有交接单,示例见表6:

  7.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失误或意外的处理
  7.1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或过氧化氢消毒液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消毒。
  7.2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台造成局限污染:使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消毒液,消毒液需要现用现配,24小时内使用。
  7.3含病毒培养器皿碎裂或倾覆造成实验室污染:保持实验室空间密闭,避免污染物扩散,建议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全覆盖后用足量的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必要时(大量溢撒时)可用过氧乙酸加热熏蒸实验室,剂量为1g/m³(湿度70%~90%),密闭24h;或再采用3%过氧化氢或5000mg/L过氧乙酸或500mg/L二氧化氯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消毒,20-30ml/m³,作用2小时,消毒时关闭门窗,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使用剂量、消毒作用时间及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
  7.4清理污染物严格遵循活病毒生物安全操作要求,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并进行实验室换气等,防止次生危害。
 
  8.有害生物消杀、防盗和消防:
  审查日常有害生物消杀、防盗,消防工作执行,差缺补漏,确保执行到位。
 
  执笔 张泽恩 娄丽萍 许三鹏    
审校 陈琼荣 陈显兵 刘 欢 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