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8时,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八次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中国病理年会盛大开幕。现场50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病理学领域同道聚首,共同见证、推进中国病理学的传承、创新、发展。
精彩的开幕之后,随之召开的有基础研究与前沿论坛专场、胸部疾病病理专场、儿科病理专场、病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女性生殖病理专场、淋巴造血系统病理专场、泌尿男性生殖病理专场、数字病理和人工智能专场、皮肤病理专场、心血管病理专场以及读片会,进一步推动了病理事业的全面前行。
有福之州,群英汇集。向理前行,奋进新程。现场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融汇了新的思想,凝聚新的共识,引领新的发展。在春暖花开的四月里,绽放了属于病理未来的芬芳。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每个板块内容,观看每项的精彩内容吧!
开幕式大会报告
开幕式由一曲激情澎湃的改编版《孤勇者》合唱配合精彩视频拉开帷幕,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青年委员们倾情献唱,致敬一直以来为中国卫生事业披荆斩棘、默默奉献的中国病理人。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东戈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景丰教授、福建省卫健委张永裕副主任,福建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陈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梁智勇教授为开幕式致辞,并作病理学分会年度工作报告。一年来,病理学分会各亚专科学组/协作组同心协力,成绩斐然。不仅发布了多项共识、指南及专著,还通过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来夯实病理诊断基础。过去的三年,大家面对了很多的未知。而作为医者,探索医学知识的未知,护卫人民的健康,是我们永恒的职责和担当。未来我们将共同见证病理人对事业的坚守和对推动学科发展的热情与执着。
为致敬病理人的坚守与传承,本次病理年会开幕式还设置了特别呈现环节。四组来自祖国东西南北的病理人走向台前,为我们带来了他们的病理故事。他们有为建设边疆奉献一生的老专家;有从一穷二白到遍地开花,主动作为的老教授;有甘愿支援边疆,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年轻军医;有从父辈传承到师生传承,延续着对病理事业不断热爱的师生。一段段真挚感人的讲述充分展现了中国病理人爱党敬业、甘于奉献、勇敢担当、薪火相传的病理精神。也引来台下观众的掌声雷动,不少观众为之热泪盈眶。
精彩的开幕式高潮迭起,在感人肺腑的特别呈现后,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的精彩演讲。近50分钟的讲述中,单院长生动地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意义,更加激发了大家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开幕式结束后是令人期待的学术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的讲座让我们了解到从源头防控疾病和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葡萄糖作为信使调控健康与寿命的病理新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教授针对近年大家关注的COVID-19,从临床表现与病毒分布部位、系统性病理变化特征及病理机制多组学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继续努力,扬帆起航,共同迎接中国病理事业更璀璨的未来!
基础研究与前沿论坛
聚焦前沿、融合创新。本次论坛首先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名誉主席、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致辞,强调了病理基础研究在新时代精准医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提升基础、转化、临床科研水平,扩大病理学科影响力。
本次论坛汇聚了多位国内知名的病理学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病理青年才俊。论坛上半场由梁莉教授和时雨教授主持。下半场由佟伟民教授、石毓君教授主持。李建明教授、石虎兵教授、殷刚教授、高鹏教授、叶菁教授、崔晓宾教授、谢晓晴主治医师、马恒博士、陶青博士、李睿讲师、简翔宇主治医师等围绕肿瘤代谢、肿瘤免疫治疗和肿瘤微环境等研究前沿及热点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徐洪海、边莉、张小静、王雷明、季天海、任小莉、叶显宗等10位老师受邀参与讨论。
最后佟伟民教授作总结。佟教授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病理科研协作组在促进病理学科基础和临床研究、病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等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未来病理科研协作组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胸部疾病病理专场
2023年4月8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暨第十二届中国病理年会胸部病理协作组专场会议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104会场隆重召开。
上半场会议活动由胸部病理协作组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声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张伟教授主持。
王恩华教授首先指出并探讨了《肺部上皮性肿瘤病理诊断相关(热点)问题》,张卉教授则分享了《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随后王清扬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无标记多光子激发成像,胸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新型病理诊断技术》,侯立坤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浸润性肺腺癌新分级系统的应用及与靶向基因变异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朱艳丽教授介绍了《小细胞肺癌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意义》,王路阳教授则分享了《伴有气腔播散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点》。
下半场会议活动由笪冀平教授、徐洪涛教授和潘超教授主持。
首先,郜峰教授详细解说了其关于《EZH2基因在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王婷教授介绍了《肺活检在职业相关性肺病中的应用价值》。然后,王征教授分享关于《MET基因14外显子跳跃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形态学特征研究》,商占仙教授展示了《硬化性肺细胞瘤肿瘤细胞特性的研究》。
最后,王圆圆教授进行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10例临床病理研究分析》,李晟磊教授分享了《硬化性肺细胞瘤5种临床病理诊断方法的分析和对比》。
会议尾声,徐洪涛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指出实际诊断工作中一些问题,而本次会议内容丰富详实,能帮助解决相关实际疑难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后强调胸部病理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儿科病理专场
儿科百年,踔厉前行。儿科病理专场会议在一层106室召开,全国病理同仁50余人共聚一堂。会议分为上半场专题讲座和下半场论文汇报,主要围绕儿童非肿瘤疾病诊断及肿瘤性疾病最新进展展开。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组组长何乐健教授致辞。专题讲座环节,何乐健教授以“儿童梭形细胞肿瘤分子病理诊断进展”为主题,分享了日常工作中常用免疫组化套餐选择,介绍了9种新出现的以基因改变为特征的儿童梭形细胞肿瘤,指出梭形细胞肿瘤具有挑战性。殷敏智主任介绍了“中国儿童胰母细胞瘤病理诊断规范化专家共识”的内容,包括规范化病理取材及对典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原则,规范化病理报告等。周萍教授介绍了“单中心583例先天性囊性肺疾病回顾性分析”,对常见肺囊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全面总结。汇报交流环节,来自全国10个医院的中青年病理医生围绕儿童非肿瘤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分子病理技术在儿科疾病中的基础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汇报。
本次儿科病理专场会议内容范围全面,充分体现分子病理进展,参会者收获颇丰。2023年正值中国儿科百年,儿科学组在何乐健教授的带领下,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继续携手全国儿科同道,共筑儿童健康梦!
病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
为实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县域医院病理专科能力建设模式、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病理学科建设扶持力度、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三级医院对县域医院全面指导与精准帮扶、加强病理专业和骨干人才培养培训、构建合理的病理人才梯队,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与项目专家组提供学术支持、各医疗机构公益支持下,病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暨专家组成立会于4月8日在福州市海峡会展中心召开。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金真副处长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杨爱平主任分别进行开场致辞。
病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在众多参会嘉宾的见证下,由杨爱平主任、卞修武院士、步宏教授、梁智勇教授、刘东戈教授共同按下启动按钮,并为专家组顾问、组长、副组长、组员颁发聘书。
随后,项目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梁智勇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凌川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晓燕教授分别就病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筹备建设及规划,县域病理提升工作计划,分子病理能力提升工作计划进行详细介绍。
启动会结束后,卞修武院士就《新时代青年病理医生的培养》,步宏教授就《县域病理中心建设指南与数字病理科的建设》,王哲教授就《陕西省县域病理建设经验分享》,梅开勇教授就《县域医院临床病理科工作现状及发展需求》分别进行主旨报告。并邀请丁彦青教授、朱明华教授、陈湧彧教授、张智弘教授、王坚教授、刘月平教授对县域病理能力提升、学科团队建设、精准帮扶、科室管理、帮扶政策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各位专家重点指出,本次会议重在探讨县域病理医师诊断能力和技术人员专项技术能力的提升,针对东西部地区病理之间的工作现状及发展需求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精准的病理帮扶政策与指导意见。
会议最后由梁智勇教授进行总结,提出病理将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搭建的项目平台上,以国家病理质控中心为桥梁,构建三级医院分子病理诊断能力建设培训体系,重点加强县域医院病理专科能力建设,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实现县域病理精准帮扶,助力基层病理诊断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女性生殖病理专场
妇科病理一直是广大病理医师关注的重点,下午会场一层109厅,女性生殖病理分会场气氛一如往年的火爆,座无虚席。会议在女性生殖协作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主任刘爱军教授开场致辞下召开。
率先开始的是四个专题讲座,由刘爱军教授和刘易欣教授共同主持。周先荣教授、刘从容教授、吴焕文教授、毕蕊教授进行《非HPV相关子宫颈鳞癌的诊断问题》、《卵巢生殖细胞肿瘤12号染色体异常》、《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应用实例》、《PHF1重排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专题分享。
周教授从基因特征、形态学特征、临床特征及辅助诊断技术评估几个方面对宫颈非HPV相关鳞癌这一类少见肿瘤进行了详细讲解,也再次强调了分子病理技术在妇科肿瘤病理中的重要性。刘教授首先讲述了12号染色体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的密切相关性,随后分享了团队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原始生殖细胞肿瘤中无性细胞瘤和卵黄囊瘤、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阳性率(12p扩增、i12p和12p多倍体)显著高于未成熟畸胎瘤,提示未成熟畸胎瘤具有不同的病理机制。i12p/12p 扩增最主要的区域是12p11.2-p12.1,涉及的基因主要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吴教授通过几个实际病例,给大家详细讲解了日常工作中如何对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进行准确判断,以及如何进行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实用性非常强。毕蕊教授则总结了23例少见的PHF1重排的子宫间质肿瘤,发现该肿瘤常伴有性索样结构,可见薄壁分支状血管和黏液间质,且未发生 PHF1 移码突变的病例更容易复发。
随后的两个专场为12位发言人的发言交流环节,均从本次年会女性生殖病理337篇投稿中筛选出来。
发言交流环节由沈丹华教授、张廷国教授、郑洪教授和姜彦多教授主持。马天时《Mesonephric-Like Adenocarcinoma of Uterine Corpus: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Targeted Genomic Profiling Study in a Single Institution》,康南《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al Cancer of Chinese Population》,姚孟飞《TTN mutation in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s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庞淑洁《POLE超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的免疫表型及形态学特征分析》,江庆萍《CIN Grades Possessing Different HPV RNA Location Patterns and RNAscope are Helpful Tools for Distinguishing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in Difficult Cervical Cases》,梁飞《新疆地区2010-2020年宫颈癌筛查大型前瞻队列人群基线数据研究》,刘莉莉《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e Characterization of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吕炳建《Independent validation of NCOA1/2/3 rearrangement in uterine tumor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y of 18 cases》,钟艳平《易误诊为平滑肌肿瘤的子宫间叶性肿瘤》,任家材《乳腺转移性卵巢癌与卵巢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李红玲《具有横纹肌样特征及恶性表现的NCOA2重排(ESR1-NCOA2融合)相关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样子宫肿瘤(UTROSCSTRMEN)临床病理学特征》,吴霞《COL1A1-PDGFB fusion fibrosarcomatous vaginal sarcom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12位发言人的交流,内容丰富,紧跟当前妇科肿瘤病理发展前沿,特别是体现了分子病理在妇科肿瘤病理进展中的重要性。不仅认识了一些罕见的具有特殊分子改变的妇科相关间叶源性肿瘤,还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相关分子病理研究进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淋巴造血系统病理专场
14:00,淋巴造血系统病理专场在年会现场四层401厅举行。会议上半场分别由华西医院张文燕教授、长海医院何妙侠教授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尹为华教授主持。首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做了题为《第五版WHO淋巴瘤分类的变化介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定宝教授做了题为《皮肤淋巴瘤研究进展》、江西省人民医院陈敏教授做了题为《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家族的新命名与鉴别诊断》的专题发言,之后来自国内的4位病理同仁分享了自己团队的研究结果,内容主要涉及淋巴造血系统侵袭性淋巴瘤的相关研究进展,每个讲者发言后都由主持人进行点评、讨论。
会议下半场由山西省肿瘤医院郗彦凤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振博教授及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刘斌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周建华教授做了题为《浅谈基层医院病理医师淋巴瘤专科能力提质的实践》、来自长海医院何妙侠教授做了题为《IgG4相关性疾病:警钟需长鸣》的专题讲座,紧接着由来自国内的6位病理同仁分享自己团队的研究结果,内容丰富,主要涉及淋巴造血系统增生性病变、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及NK/T细胞淋巴瘤等,分别由郗彦凤教授、冯振博教授及刘斌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到场观众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本次专科学术活动中讲者和与会者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会议在大家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泌尿男性生殖病理专场
泌尿男性生殖病理协作组专场会议在403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分会场会议共分两个专场。
第一个专场共四个专题讲座,由段光杰教授和潘国庆教授共同主持。第一个讲座是滕晓东教授带来的《尿路上皮癌治疗相关免疫组化检测及进展》,滕教授从与尿路上皮癌治疗相关的免疫组化的选择、判读、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体现了病理与临床治疗的密切相关性。第二个讲座的题目是《睾丸活检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主讲人是贺慧颖教授,贺教授通过对经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为Klinefelter综合征的睾丸穿刺活检标本的回顾性分析,发现KS睾丸标本最常见的病理学特征是Leydig细胞增生结节、生精小管的玻璃样变和厚壁血管的增生、玻璃样变,有助于KS的诊断及治疗。第三个讲座的讲者是郑林茂教授,题目是《AKR1B10是诊断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新标记》,郑教授通过对确诊的FH缺陷型肾细胞癌进行AKR1B10、2SC和FH免疫组化染色及临床病理学分析,提出AKR1B10和2SC联合具有较高的FH-RCC筛查价值,对AKR1B10+/2SC+/FH+患者推荐进行FH基因检测,为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新的实用性的思路和方法。最后一个讲座是韩博教授带来的《前列腺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克隆性分析及基因突变的研究》。系统性分析了IDC-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价值,指出IDC-P是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伴有IDC-P的前列腺癌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同一病例IDC-P与浸润性癌可能是同一克隆起源;BRAFK601E和L597R突变可能是IDC-P中重要的突变,MEK抑制剂可能为伴有IDC-P的前列腺癌提供新的干预治疗策略。
第二个专场为发言交流环节,由岳君秋教授和钟山教授共同主持,共10位汇报人,汇报人及发言内容分别是张慧芝《Clinicopathologic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prostate cancer : a multi-centre study in China》,刘洋《4例具有NF2突变的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分析》,陈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易位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子及免疫特征》,张伟《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分子学特征》,沈苗苗《Papillary renalneoplasm with reverse polarity :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16 cases with expanding the morphologic spectrum and further support for a novel entity》,马玉婷《dMMR尿路上皮癌的筛查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研究》,甘华磊《一组新型免疫组化组合用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分子分型及基因组学验证的探索》,范林妮《伴MEIS1-NCOA2/1融合的肾脏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于文娟《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PD-L1的表达及其与PBRM1基因突变缺失的相关性研究》,张伟《LLGL2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表达及意义》。
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气氛热烈。精彩的内容促进了泌尿男性生殖病理学科的发展。
数字病理和人工智能专场
本专场首先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致辞。步教授指出数字化病理科的建设要从一张合格的切片、新的扫描仪设计、图片的压缩与存储、信息传输四个方面着力,人工智能要从研究走向实际落地,帮助医生完成定量分析、精准诊断和预后预测等工作。
本专场汇聚了多位国内知名的病理学家、学者以及优秀的病理青年才俊。上半场由石怀银教授和张智弘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张红英教授和孔令非教授主持。张和军教授、姚小红教授和刘月平教授分别就人工智能在胃癌的辅助诊断、新冠肺损伤的评估和乳腺癌中TILS辅助评估作了专题报告,笪倩教授就全数字化智慧病理科的建设做了专题报告和经验分享。本专场还吸引了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中根和昭教授分享肿瘤病理图像分析的数学原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剑教授报告的光片显微镜三维成像新技术令大家耳目一新。李佳美、倪亨吏、朱良惠、徐月梅、冯敏、苏箔金、陈辰、王力夫、张舒婉、张晓波、丁利雅、李江涛、张萌和杨明磊等14位老师也作了精彩报告。
大会最后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刘东戈教授总结。刘教授感谢大家对本次专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无论在探索如何解决数字病理科的建设问题,AI从研究到落地的问题,国内在近三年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不落下风,大家要积极转变观念,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未来可期。
皮肤病理专场
皮肤病理分会场在年会现场四层405厅如期举行。皮肤病理协作组组长李文才教授首先发表致辞,皮肤病理协作组成立之后,从线下到线上,已在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开展学术讲座和亚专科培训,致力于打造皮肤临床和病理诊断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了年轻的创新性协作组的活力,同时对到场的同道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学术活动开始。
上半场由李文才教授及唐峰教授主持,陈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炎症性皮肤病的模式诊断简介》就皮肤病理诊断基础理论,李扬教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BAP1失活相关性黑色素细胞病变》就BAP1在黑色素细胞病变病理诊断中的意义,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专题发言。
下半场由贾永峰教授、章培教授及胡建功教授主持,来自国内的9位同仁分享了皮肤病理疑难少见病例及前沿基础研究,涵盖黑色素瘤、皮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皮肤软组织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等,贴近临床及科研。随后现场的专家进行了中肯且精彩的点评,并就黑色素细胞病变的基础研究进展、皮肤软组织肿瘤诊断难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皮肤病理协作组副组长李扬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表示此次分会场内容翔实丰富,论题新颖,学术气氛浓厚,希望能有更多同道分享、投稿,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皮肤病理的诊断和科研水平!祝贺此次皮肤病理分会场获得圆满成功!
心血管病理专场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心血管疾病协作组专题会议于2023年4月8日下午成功召开。会议首先由协作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病理科陈东主任致开幕词,心血管病理专家前任组长赵红教授表示心血管病理研究要树立底线思维和立体思维,愿同各位委员为中国心血管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半场学术活动,首先由陈东教授介绍了《浸润性心肌病病理诊断中超微和分子病理的助力作用》。孙洋教授带来了《心原性猝死的诊断思路》。赵大春教授展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病理学观察。下半场会议内容涵盖了心内膜心肌活检在心脏淀粉样变中应用,免疫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病理分析,心脏移植标本冠状动脉临床病理分析,罕见的心脏非肿瘤性疾病病例分享,以及心肌纤维化相关的基础研究等。各位到场嘉宾、专家同道围绕会议内容热烈讨论,对开展多中心研究,多学科融合提出展望。
本次会议看到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协作组活动,对心血管病理得以蓬勃发展充满信心。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虽远必至,未来可期。
读片会
本次读片会紧扣主题——临床相关非肿瘤性病变,共接到136例投稿,各学组/协作组组长从中筛选出14个典型病例进行大会汇报,内容涉及骨与软组织、头颈部、乳腺、女性生殖系统、胸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淋巴造血系统以及皮肤9个系统,来自全国各地的800余名医疗机构的病理医生参加了此次读片会。
会议上半场由石怀银教授、王坚教授主持,下半场由李文才教授、韩安家教授主持,经历了4个多小时精彩纷呈的汇报,读片会圆满完成。王坚教授、杨文涛教授、高洪文教授、朴月善教授、王恩华教授、刘爱军教授、周炜洵教授、王哲教授、李文才教授对各自学组/协作组投稿病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归纳,这是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绝伦的病理学习盛宴,通过对14例精选病例的学习,给我们日常的病理诊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使我们避免陷入诊断陷阱,相信通过教授们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评论,简洁精辟、全面综合的总结令各位病理同仁获益匪浅,给各位参会病理医生的日常工作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使我们的知识得到更新,并对稳步提升病理诊断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最后王哲教授提出了第二十九次全国病理年会读片会的主题——“遗传性疾病病理,探寻背后的故事The Stories Behind the Stories, Genetic Disorders Pathology”,并鼓励大家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