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
病史介绍
患儿,男,8岁,患儿家属代诉患儿6月前因鼻腔肿物在外院行鼻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侧鼻腔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具体不详,术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月行喉镜及副鼻窦CT,未显示肿物复发。5月后再次复查,副鼻窦CT显示右侧鼻甲新发结节状软组织影
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鼻中隔向左偏曲,鼻腔通气可,右侧鼻腔术后改变,中鼻甲外侧见淡红色光滑的广基肿物。
辅助检查
副鼻窦CT:右侧鼻甲新发结节状软组织影(与上一次CT对比),大小2cm。
大体所见
灰白色灰红色不规则形组织2块,大小2.0cmx1.2cmx0.8cm,切面灰白色,质软。
镜下形态:
肿瘤位于鼻腔黏膜下,浸润性生长,局部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肿瘤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或鱼骨样排列,细胞之间可见条索状胶原纤维。肿瘤细胞形态高度一致,核细长,局灶呈波浪状,核分裂像罕见,无明显肿瘤性坏死。
 
 
 




低倍镜,肿瘤位于鼻腔黏膜上皮下,浸润性生长,局部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
 
 


中倍镜,大量梭形细胞浸润性生长,中至长束状,编织状或鱼骨样排列,细胞之间为条索状胶原。
 
 




 
高倍镜,肿瘤细胞形态高度一致,核细长,局灶呈波浪状,核分裂像罕见。
 
免疫组化结果:
S-100(+),SMA(+),Caldesmon部分(+),EMA局灶(+),β-catenin
(浆+),cyclinD1(-),AR(-),MUC-4(-),SOX10(-),STAT6(-),CD34(-),myoD1(-),Ki67阳性率约5%。
 

SMA 肿瘤细胞(+)

 
S100肿瘤细胞(+)
 

Caldesmon 肿瘤细胞部分(+)
 
 

Ki67阳性率约5%
 
病理诊断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
 
讨论:
定义:一种低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肉瘤,具有独特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最常见的特征是PAX3-MAML3基因融合。。
ICD-O编码:9045/3
 
临床特征: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鼻腔鼻窦肉瘤伴有神经和肌源性分化的特征。一般发生于中年人,儿童少见,2-59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1:3。肿瘤大多发生在鼻腔或鼻窦腔,常延伸至眼眶,累及筛窦。临床上可表现为鼻塞、流鼻血、眼痛、颌面部胀痛等,影像学检查为鼻道软组织肿块,可富于血供或溶骨性改变,但其最终确诊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学改变。
 
病理学特征:
1. 大体特点
大体可呈息肉状,质韧,灰红色或灰褐色,平均直径4 cm,多无包膜,边界欠清,少数可浸润骨组织。
2. 镜下表现
大量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束状,编织状或呈鱼骨样排列,表面呼吸道上皮增生,内陷,周围围绕梭形细胞。细胞形态高度一致,胞质稀少,嗜酸性;核呈椭圆形或细长,局灶呈波浪状,核分裂像罕见。细胞之间为条索状胶原纤维,局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肿瘤内散在分布淋巴细胞。伴无显著的坏死、溃疡及出血。少数病例可见横纹肌样分化,大细胞具有嗜酸性胞浆及局灶可见横纹。
3. 免疫表型
独特的双表型特征,肿瘤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神经源性标记(S100)和肌源性标记(SMA和/或desmin)。β-catenin(核)、CD34、EMA及CKpan可局灶阳性;SOX10、黑素细胞标记(HMB-45、Melan-A)、横纹肌标记(Myogenin、MyoD1)、ER及PR阴性。
 
分子遗传学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绝大部分都有PAX3基因的重排,主要为PAX3::MAML3融合,少见与FOXO1或NCOA1融合,最新发现具有新型PAX7::PPARGC1融合的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将基因融合谱扩展到PAX3基因以外。
 
治疗及预后: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为低度恶性肉瘤,生物学行为通常表现为局部侵袭或复发,复发率可达50%,目前尚未见远处转移的报道。在治疗上首选肿瘤扩大切除术,切除不完整者可考虑辅助放疗。
 
鉴别诊断:
1.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鼻腔鼻窦球血管周细胞瘤):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学形态均与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具有重叠。肿瘤细胞拥挤密集,呈短束状、席纹状或漩涡状排列,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特征性的鹿角状血管。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同时表达S-100和SMA,β-catenin局灶胞核阳性,而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呈SMA弥漫表达,通常不表达S-100,由于存在CTNNB1基因突变,常表现为β-catenin和CyclinD1的弥漫核阳性。
2.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肿瘤边界较清楚,无包膜,无序排列的温和梭形细胞,胞质稀少、嗜双色性,细胞核卵圆形,具有丰富的鹿角状血管。免疫组化表达 CD34 、 CD99和STAT6,不表达肌源性、神经源性、横纹肌母细胞性、黑素细胞及上皮性标记,存在NAB2-STAT6融合基因
3. 滑膜肉瘤:梭形滑膜肉瘤由交织短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梭形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也可呈长条束状、鱼骨状或人字形排列,部分病例亦可出现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可表达CK8、EMA、TLE1等,具有SS18(SYT)/SSX基因融合。
4. 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易见,可见胞浆丰富,胞体大的横纹肌母细胞,免疫组化表达Myogenin、MyoD1,不表达S100。
5. 神经鞘瘤:肿瘤界限清楚,切面胶样,有光泽,肿瘤一般表现为两种组织结构,疏区及密区,即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 瘤细胞核栅状结构,显示Verocay小体。免疫组化表达S100和SOX10。
6. 神经纤维瘤:肿瘤细胞排列紊乱,间质可黏液变性,胞界不清,胞质呈淡嗜伊红性,细胞核深染,呈细长梭形或略弯曲呈波纹状,免疫组化表达S100和SOX10。
 
参考文献:
[1] 吴楠,王璇,程凯,等.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分析[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9 (12): 1261-1266.
[2] 张红,张勇,杨冬梅,等.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2022,29(07):582-585+639.
[3] Bhele S, Chrisinger JSA, Farrell NF, et al. 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 with a Novel PAX7::PPARGC1 Fusion: Expanding the Spectrum of Gene Fusions Beyond the PAX3 Gene. Head Neck Pathol. 2023 Sep;17(3):82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