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瘤
【病史介绍】
患者男性,73岁。左小腿外侧褐色肿块进行性增大4年
临床表现:左小腿外侧褐色肿块,大小:2cmx2cmx1cm,明显隆起皮肤表面,质韧,表面无破溃,无疼痛,活动度差。
镜下形态:
 

图1 低倍镜下肿瘤组组织边界清楚。
 

图2 肿瘤组织自表皮向真皮延伸。
 

图3 肿瘤细胞排列呈同心圆状,细胞中央可形成囊腔,腔内可见角化物。
 

图4 局灶瘤巢中央可见导管分化,瘤细胞立方状,大小较一致,核小而规则。
 

图5 导管分化区域免疫组化CEA(腺腔面)阳性和。

 
图6免疫组化EMA(腺腔面和侧缘)阳性。
免疫组化: AE1/AE3(+)、P63(+)、CEA(腺腔面+)、EMA(腺腔面和侧缘+)、CK20(-)、Ber-Ep4(-),Ki-67增殖指数约10%。
最终诊断:汗孔瘤。
讨论
1. 定义:汗孔瘤(Poroma)起源于末端汗管和真皮上部的汗腺导管。
2. 别名:肢端螺旋腺瘤
3. ICD-O编码:8409/0
4. 部位:65%典型汗孔瘤发生于手掌和脚底。真皮内肿瘤好发头颈部,表皮内肿瘤好发于四肢,通常累及头部和颈部区域。
5. 流行病学:平均年龄为60-80岁。
6. 临床典型表现:单发无蒂或带蒂丘疹或无症状结节,皮损大小2mm-2cm,还可呈杯状、乳头瘤样、疣状。病变颜色从红色到正常肤色不等,可见色素沉着。放射治疗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和免疫抑制后可见多发性汗孔瘤。
7. 发病机制:一些汗孔瘤显示APC基因杂合性丧失,但这种遗传异常的重要性尚不确定。
汗孔瘤可以是大汗腺或小汗腺来源。
外泌汗腺(小汗腺,eccrine gland):是真正的汗腺,可调节体温。遍布全身大部分皮肤中,手掌、足底、前额及腋窝处最多。
顶泌汗腺(大汗腺,aprocrine gland)主要分布在乳晕、腋窝、肛门生殖器周围,少量分布于眼睑(Moll腺)、外耳道(耵聍腺)、会阴等处。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开口于毛囊。
8. 组织病理学:
汗孔瘤的分布有一个变化范围,依此分四种亚型:仅累及表皮(单纯性汗腺棘皮瘤);真皮和表皮均累及(汗孔瘤);仅累及真皮(汗孔样汗腺瘤、真皮导管瘤)。
汗孔瘤周围的鳞状上皮分界清楚,由单形小基底样细胞组成,偶尔包含导管结构。导管分化形态线索包括:胞浆内小液泡、不成熟导管(内衬淡染、均一细胞的小圆形空腔)、成熟小管状结构(与正常汗腺导管相似)、较大囊性扩张导管。最常见的组织学形态是肿瘤广泛地连接到表皮并向下生长到真皮,形成宽的吻合带。大汗腺和小汗腺汗孔瘤形态相似。但是,大汗腺汗孔瘤可能会连接到毛囊结构,还可观察到局灶性顶浆分泌、皮脂细胞和局灶性毛囊分化。导管分化免疫标记显示CEA(腺腔面)阳性和EMA(腺腔面和侧缘)阳性。
9. 鉴别诊断:
1.基底细胞癌:镜下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栅栏状排列,且可见收缩裂隙,周围有疏松的黏液间质,细胞有显著异型,核浆比高、核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但无汗孔或汗腺导管样分化区域。
2.脂溢性角化病: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常出现数量不等的角囊肿,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内及真皮浅层出现数量不等的色素颗粒,无汗孔、汗腺导管分化。
3.透明细胞棘皮瘤:病变仅局限于表皮棘细胞层,可见排列紊乱、胞质透亮细胞巢。不向真皮延伸,其下方的基底细胞层排列正常。
4.汗孔癌:呈侵袭性生长方式,伴有坏死、细胞异型性大,病理性核分裂象增多。
10. 预后及治疗:
汗孔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数病例手术切除彻底即可。可出现恶性转变的风险,因此,应对发现的汗孔瘤进行早治疗。
参考文献
【1】Kyrmanidou E, Fotiadou C, Kemanetzi C, et al. Eccrine Poroma: Pathogenesis, New Diagnostic Tools and Association with Porocarcinoma-A Review. Diagnostics (Basel). 2023 Aug 16;13(16):2689. 
【2】Bogomolets O, Rojczyk E, Hryshchenko R, et al. Pigmented Poroma of the Lower Eyelid: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Am J Case Rep. 2023 Dec 20;24:e941975.
【3】Sawaya JL, Khachemoune A. Poroma: a review of eccrine, apocrine, and malignant forms. Int J Dermatol. 2014 Sep;53(9):10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