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酸腺腺瘤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55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脐周疼痛10余年。疼痛呈阵发性,每次持续20-30分钟后可自行好转,每次发作难以耐受,进食辛辣食物后疼痛更为明显,疼痛与排便、体位改变、活动无明显关系;无呕吐、反酸、便血等症状。患者既往病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示:胃底前壁靠近贲门处可见一大小约1.1cmx0.9cm的灰白色息肉样黏膜隆起,表面光滑。
大体所见
胃:灰白色黏膜组织一块,大小0.8cmx0.6cmx0.4cm,表面黏膜光滑,切面灰白色。
镜下形态:
病变区域与周边正常胃黏膜具有较明显的分界。表面被覆无异型性的胃小凹上皮,部分区域小凹上皮消失,溃疡形成。腺体呈不规则分枝状腺体,相互扭曲、呈角融合,呈连续的“手牵手”形态;部分腺体扩张,异型腺体大部分位于黏膜固有层,局部浸润黏膜肌,但未突破黏膜肌浸润至黏膜下层。高倍镜下,肿瘤细胞为轻-中度异型性,比周围正常的胃底腺腺体稍大、染色染,部分细胞为复层化排列。腺体由2种肿瘤细胞构成,类似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无明显核分裂象,无肿瘤性坏死。
 
胃镜示:胃黏膜可见一大小约1.1cmx0.9cm的灰白色扁平的息肉样黏膜隆起,表面光滑,无溃疡形成。
 
 
肿瘤全景显示病变区域染色深与周边正常黏膜有较明显的分界。
 
 

肿瘤由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腺样,管状结构组成,部分腺体扭曲,融合,呈连续的“手牵手”形态。
 
局部腺体浸润黏膜肌层,但未突破黏膜肌达黏膜下层。
 
肿瘤性腺体由2种肿瘤细胞构成,类似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本例以主细胞形态为主)
 
免疫组化结果:
肿瘤性腺体Syn(+)、MUC6(+)、CD56(部分+)、p53(少量+)、Ki67(约1%+)、CK7(-)、SMA(-)、MUC5AC(-)。

 
肿瘤性腺体MUC6(+)
 

肿瘤性腺体Syn(+)
病理诊断:胃泌酸腺肿瘤,符合泌酸腺腺瘤。
 
 
讨论:
 
定义:胃泌酸腺肿瘤是一种伴有主细胞或/和壁细胞分化的良性胃底腺型肿瘤,起源于黏膜固有层的主细胞或壁细胞的前驱细胞。主要包括泌酸腺腺瘤、胃底腺型腺癌及胃底腺黏膜型腺癌三种类型。泌酸腺腺瘤细胞异型性小,多位于黏膜层,如浸润至黏膜下层,则诊断为胃底腺型腺癌。
ICD-O编码:8140/0
 
临床特征:
胃泌酸腺腺瘤最常见于60-70岁的老年患者,女性略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表现出胃痛,返流等症状,但绝大多数是在内镜检查时发现的。内镜检查肿瘤多发生在胃近端(胃体及贲门),呈现息肉样或扁平的隆起型肿物,部分可见息肉表面溃疡。肿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关,发生机制可能与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有关,导致胃酸变化、胃底腺黏膜急性损伤修复。
病理学特征:
1. 大体特点
通常为单发,呈灰白色,体积小,最大径0.3-1.8cm,多数<1cm,
2. 镜下表现
肿瘤多位于黏膜固有层深部,靠近黏膜肌,表面覆盖正常的胃小凹上皮。肿瘤性腺体呈现不规则分枝状,迷路状,扭曲腺体,簇状腺体,吻合腺体,呈一种连续不断的“手牵手”形态,局灶见腺体融合呈筛状结构,但无复杂的筛状结构,细胞可呈复层化。肿瘤可浸润黏膜肌层,但缺乏间质促纤维反应。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有2种,1种类似胃底腺主细胞,细胞柱状,胞质弱嗜碱性,核圆,核位于基底部。另1种类似壁细胞,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位于中央。核分裂象罕见,未见淋巴管及血管侵犯,未见肿瘤性坏死,周围胃黏膜一般不呈萎缩性胃炎改变。
 
3. 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表达MUC6、Pepsinogen‐1,多数病例表达Syn和CD56,一般不表达CgA(与神经内分泌肿瘤鉴别)。Ki-67增殖指数低,一般<5%。主细胞Pepsinogen‐1阳性,壁细胞H+/K+-ATP酶、PDFRA-α阳性,可以显示胃底腺分化。免疫组化只能证明细胞的分化,不能用来明确是泌酸腺腺瘤还是胃底腺型腺癌。
分子遗传学
胃泌酸腺腺瘤可能与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包含CTNNB1、APC、AXIN1和AXIN2基因,此外也存在ERK1/2 MAPK通路的激活和GNAS突变。
预后:
胃泌酸腺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有较高的黏膜下浸润的风险(60%),发展为
胃底腺型腺癌。胃底腺型腺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生长缓慢,罕见淋巴结
转移,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经EMR、ESD等内镜手术既能达到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
1. 胃底腺息肉: 胃常见的良性息肉,由正常的胃底腺腺体增殖形成,部分可伴有个别腺体囊性扩增,腺体结构正常,主细胞、壁细胞分布正常,无细胞异型性,无浸润性生长。
2.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泌酸腺腺瘤组织学特征与低级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胃镜下多呈现淡黄色或灰黄色,组织学表现为实性、小梁状、或腺泡状,细胞核均匀,染色质较粗,呈“胡椒盐状”,细胞质呈细颗粒状。免疫组织化学表达Syn,CD56,INSM1,CgA。而胃泌酸腺腺瘤胃镜下多呈现灰白色,免疫组织化学CgA一般为阴性,Pepsinogen‐1、MUC6阳性表达。
3. 深在性囊性胃炎:胃黏膜内的腺体向黏膜肌层以下生长并扩张成囊的一种良性病变,腺体(胃底腺、幽门腺等)内陷于胃壁深部,包括黏膜下、固有肌层,甚至浆膜下。腺体大小不一,常伴有囊性扩张,低倍镜下略呈小叶状分布,腺体周围常被固有层或紊乱的平滑肌束包围,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无异型性和核分裂象。
4. 高分化腺癌:特点是肿瘤性腺体结构异常显著,但是细胞异型非常小,周围常伴有黏膜腺体肠上皮化生。低倍镜下表现为不规则的腺体融合、腺体不规则分支、腺体囊性扩张等,细胞异型性小,细胞核位于细胞底部,胞质嗜酸性。
5. 胃底腺型腺癌:形态学与泌酸腺腺瘤相似,但浸润至黏膜下层。主要由主细胞构成,可存在一定程度的核异型性,缺乏浸润性生长、间质反应、肿瘤性坏死、神经及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
 
参考文献:
[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Editorial Board.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Digestive system tumours[M]. 5th ed. Lyon: IARC Press,2019:59-109.  
[2] 葛小霞,林建龙,王丽萍,等.胃泌酸腺腺瘤和胃底腺型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17):70-74.
[3]陈媛媛,杨鹏,杨梅,等.胃泌酸腺腺瘤和胃底腺型腺癌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22,29(11):1019-1022+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