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办公桌,一台显微镜,一摞摞切片,这是所有病理医生的一方小天地。一群鲜为人知的病理医生,不是法官,但每天都在给疾病“断案”,病理科被称为疾病的最高人民法院,凭借一双能与细胞对话的“火眼金睛”,为疾病作出最终诊断。众所周知,病理医生的工作主要是用眼看片,但我却是那个用“心”看片的人。
做幕后英雄,
为诊断提供“金标准”
病理医生是“不看病”的医生,但是我们自诩为幕后英雄,既是自我调侃缓解压力,也是对坚持从事这个职业的内心激励。对于大部分就诊的患者,对于病理科可能都不知道,临床医生一句“送病理”,简单几个字,却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医院的幕后科室,可能很多临床医生对于天天指导疾病最终诊断的“病理科医生”的概念可能也只是病理图文报告上一个签名。这报告单背后,凝聚着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用心一遍又一遍的寻找几微米的细胞、不断推断、最后确认,每一分的努力,都会让临床医生离疾病的“真相”更近一步,也让患者离康复更近一步。
三年临床经验,为病理诊断的“基石”
病理专业如同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迷宫,有很多陷阱,很容易将人引入迷宫或者说歧途,不会看的人看显微镜下的细胞就如同看一群羊一样,似乎都长得一个模样,但是病理医生要精确的区分出这群羊中每一个的特点。它涉及各个系统、各个专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庞杂的知识点都会贯穿于日常工作,随时随地的考验着不见患者面的医生,这样的工作要求幕后的病理医生都有神仙般的神机妙算,能够悬丝诊脉的神通广大。一个优秀的病理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从头到脚疾病的知识都要知道,不然就无法全方位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病理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福尔摩斯断案的过程,知识体系全面的病理医生很容易升华成一个优秀的医生,而不是一个“年纪大”的老医生。三年临床医生的基础,让我练就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诊断经验,知道临床医生对什么样的结果最满意,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了解一份病理报告对患者“金标准”的重要作用,所以平时工作中就更加用心修炼自己的诊断基本功。为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和对这份“判决书”的正确判断,十四年来,除了每天殚心竭虑地完成工作以外,在西安大兴医院病理科平台的强力支持下,抓住各种“充电”学习机会,阅读科室内部大量切片、相关理论书籍、观看病理网络课程,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用“心”看片,而非仅用眼看片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眠,做医生每天面对患者的各种悲欢离合,最不能的就是用情,每一个患者的生离死别如果都在医生的身上重演一遍的话,那么这个医生得累死。记得刚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患者离世,家属悲痛欲绝,我也跟着在旁边难过掉眼泪,为此还被带教老师训斥。一个是让患者以为咱出了什么差错一样哭的这么伤心,另一个方面,如果每个患者都这样的“感情用事”,每天面对如此多的患者,还不早早殚精竭虑,精力耗尽,过早衰老。确实,老师说的很对,每天面对那么多患者,要保持极度的冷静才能精准的处理各种疑难杂症。之后,转干病理工作,我还是不由自主的犯了老毛病----共情。别人都道病理医生“费眼”,对我来说,干病理“费心”,那真是一个感情上伤不起。跟着良性诊断欢呼雀跃,对着恶性肿瘤暗自伤神,几乎每一个患者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都在我显微镜下的世界里同步共情了一遍。用心感受显微镜下的悲欢离合,感受显微镜下的一浆一核这个微观世界想传递给病理医生的蛛丝马迹,想传达给宏观世界的悲欢离合。这个细胞经历了怎样的摧残,又如何在体内斗争,都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都需要显微镜面前的一双慧眼用心感受。
十年磨一剑 只为一睹细胞盛世颜
从医十几年来,从当初的组织细胞一起干,技术诊断一肩挑,到如今的专职细胞病理医生,只为了那沉甸甸的责任,那份精准病理诊断。一个人都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把最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非常感谢病理科郭英主任为她指明了细胞这个赛道,现在的我在细胞诊断方面如鱼得水。有了之前的临床经验、组织学基础,在细胞方面更加顺利,也更容易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干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并且从未停止过对新知识的学习。我尝尝自嘲,虽从医多年,仍是初入医学界的“病理菜鸟”,在大兴病理这个平台正经历“白+黑、5+2”的工作磨砺,梦想也许哪一天会修炼成病理大侠。在日常工作中,临床医生抽取患者的各种体腔积液标本送至病理科进行检查,制成常规细胞涂片,我们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从而判断病情。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患者痛苦小,如果发现肿瘤细胞,还能通过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检查来明确肿瘤性质及类型,甚至分子检测指导疾病精准
靶向治疗。
精益求精 不断探索新领域
病理诊断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着很广阔的灰色空间(良性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所以其诊断难度是非常大的,病理工作者的探索也是一刻不能停止的。我跟着科室医生、技术人员一起探索,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突破病理标本取材极限,通过单个的脑脊液细胞实现褪色后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诊了影像学都难以诊断的肺
腺癌脑转移病例,为患者提供了诊断依据;第一次宫颈液基细胞琼脂蜡块
包埋,确诊了疑难的宫颈高级别病例,避免过度活检又防止漏掉不典型病变; 第一次肺泡灌洗液琼脂蜡块包埋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实现了确诊极少量恶性肿瘤细胞类型,避免手术标本的创伤取材,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 ......等等无数个第一次的尝试,在一次次尝试中让细胞
病理技术一步步突破极限,真正促进了
病理技术的发展,并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新的希望,患者很快进行了相应治疗。
我一直告诉自己要以一颗踏实朴素的心、饱含着对细胞工作的专注与挚爱,锲而不舍探索着显微镜下的一浆一核。用“心”看片虽然心累,但却是对生命的最好的尊重。